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以茶代药:夏日祛湿健脾的养生秘方

作者:黄蕊

广汉市中医医院 药剂科 发布时间:2025-04-11 13:54:26953次浏览[发表证书]

盛夏时节,湿热交织的气候常让人感到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水肿、腹泻等不适。中医认为,这是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若盲目服用药物,反而可能加重脾胃负担。不妨遵循“药食同源”的智慧,以茶为媒,借自然之力调和阴阳,在袅袅茶香中实现祛湿健脾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有云:“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跗肿。”夏季阳气外浮,脾胃功能相对虚弱,恰逢雨热同期,空气湿度常达80%以上,形成“天暑下迫,地湿上蒸”的致病环境。现代研究证实,高温高湿环境会抑制人体汗腺分泌,影响水液代谢,

这与中医“湿性黏滞”的特性不谋而合。湿邪侵袭人体有三个特点:一是易伤阳气,阻碍气机运行;二是重浊趋下,常表现为下肢沉重、大便溏泄;三是缠绵难愈,如油入面。当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又会内生痰湿,形成恶性循环。临床观察发现,夏季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出40%,这与湿邪致病密切相关。

中医典籍《本草拾遗》记载:“诸

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饮养生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分支,具有“轻清上扬”的特性,既能借茶性升发阳气,又可载药力直达病所。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的“祛湿茶方”达37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详细记载了128种药茶的配伍方法。现代药理研究为传统茶方提供了科学注解: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薏苡仁酯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茯苓多糖可调节免疫功能。这些成分协同作用,既能改善湿热体质,又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赤小豆薏米茶是经典的祛湿方,配方包含赤小豆30g、炒薏苡仁20g、芡实15g、陈皮5g。赤小豆提前浸泡4小时,所有材料加水1500ml,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煎煮40分钟,滤渣取汁。此方源自《外科正宗》“薏苡仁汤”加减,赤小豆利水消肿,薏苡仁健脾渗湿,芡实固肾涩精,陈皮理气健脾。现代研究证实,该组合可降低血清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对湿热型湿疹、脚气有显著改善作用。

荷叶冬瓜皮茶是消暑利湿的良方,由

干荷叶10g、冬瓜皮15g、扁豆花5g、生山楂10g组成。材料洗净后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即可,可反复冲泡至味淡。荷叶升清降浊,冬瓜皮利水消肿,扁豆花化湿和中,山楂消食导滞。此方特别适合暑热夹湿导致的头身困重、口苦纳呆。药理实验显示,荷叶碱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对肥胖型湿热体质有辅助调理效果。

五指毛桃芡实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配方为五指毛桃30g、芡实20g、山药15g、大枣3枚。材料洗净后加水1200ml,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取汁代茶饮。此方源自岭南民间验方,五指毛桃补气而不燥热,芡实固肾而不敛邪,山药健脾益肺,大枣调和诸药。现代药理证实,五指毛桃含有的补骨脂素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对脾虚湿困型慢性腹泻、体倦乏力有良效。

紫苏姜枣茶则是解表化湿的佳品,由紫苏叶10g、生姜3片、红枣5枚、红糖适量组成。红枣去核与其他材料加水800ml,煮沸后小火煮15分钟,加红糖

调味。紫苏叶解表散寒,生姜温中止呕,红枣补中益气。此方适用于贪凉饮冷导致的寒湿困脾,症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研究发现,紫苏醛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对夏季空调病引起的呼吸道症状有缓解效果。

饮茶养生需注意科学方法:晨起空腹不宜饮浓茶,最佳时段为餐后1小时,祛湿茶宜在上午饮用,避免夜间服用影响睡眠。每日茶饮总量不宜超过1500ml,孕妇、经期女性及慢性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饮用。建议配合健脾运动,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每日练习15分钟。

除了饮茶,全方位祛湿还需注意:饮食调养应遵循“苦燥淡渗”原则,多食冬瓜、丝瓜、绿豆等甘淡渗湿之品,少食甜腻、生冷食物;起居有常,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雨天及时更换潮湿衣物,避免久居空调房;经络保健方面,每日按揉阴陵泉(健脾利湿)、丰隆穴(化痰祛湿)各3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情志调节也不可忽视,湿邪困脾易致情绪抑郁,可通过书法、太极等静心养神的活动疏解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