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日渐长大,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视力开始下降,因此,儿童眼健康问题备受重视。了解儿童眼健康的常见误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证孩子眼睛健康,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误区一:我的宝宝眼睛亮,没有健康问题
在0~6岁的儿童中,虽然从表面上看部分儿童的眼睛没有问题,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眼病的“温床”,如先天性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青光等,若没有及时发现,存在致盲风险。弱视和高度近视等眼部疾病也不会导致眼部外观出现异常,但却不能忽视。
误区二:宝宝“对眼”好可爱,长大就正常了
“对眼”的专业名称是“内斜视”。其中,假性内斜视是由于婴幼儿的面部结构并未发育完全,尤其是鼻骨的发育并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眼睛看起来有点向内部偏斜,但实际上其眼睛并没有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对眼”会随着儿童外观的改善而逐渐消失。但部分“对眼”是真性内斜视,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部 疾病,会对儿童的视力造成影响。一旦发现宝宝有“对眼”情况,需及时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误区三:视力低下就意味着近视了
导致儿童视力不正常的因素较多,除了近视,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而言,更多会受到远视、散光及器质性眼病等眼部疾病的影响。一旦发现孩子视力异常,就要及时带着孩子做检查,明确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误区四:孩子视力不好只是暂时的
对孩子视力检查以后,发现视力存在异常,就要高度重视。0~6岁期间是儿童视觉发育重要阶段,一旦在这一段时间内出现斜视、屈光不正等眼部疾病,均可能导致孩子视力发育异常,对其视觉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视力不好,需及时进行治疗。
误区五:孩子能不戴眼镜就不要戴眼镜
若孩子有近视、远视、散光等眼病,需根据医生的诊断结果,确定是否要戴眼镜进行视力矫正。当孩子戴上眼镜后,可以解决其眼部聚焦不足的问题,使孩子能 够清晰看见东西,促进孩子视觉发育,同时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眼镜能否顺利摘下,需结合孩子所患眼病种类以及病情具体程度。若孩子患有高度远视、散光和近视,通常无法摘下眼镜,当孩子的视力发育相对稳定,可对其进行激光手术,帮助摘下眼镜。孩子的屈光不正比较严重,尤其存在斜视和弱视双重情况,家长对治疗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孩子视觉健康,若家长拒绝孩子戴眼镜,就可能会耽误治疗,抱憾终身。
误区六:近视眼镜度数越戴越高
在学龄时期,孩子很容易出现近视,随着眼球的不断生长和发育,近视度数可能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近视的低龄化程度日益明显,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方式、用眼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当孩子成年后,近视的发展“脚步”会逐渐停止,对于儿童而言,患有近视的年龄越小,成年后可能会有更高的度数。
为避免孩子的近视程度进一步加深,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使孩子能够养成正确的用眼行为。发现孩子有近视情况,就要及时获得专业医生的诊断,接受治疗。 误区七:近视与用眼习惯不当有关近视有两种类型。
一是单纯性近视,孩子眼镜度数不会超过600度,主要由于遗传、不良用眼习惯、长时间用眼、看东西距离过近等因素所致。这一类近视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度数逐渐加深,但不会发展到很高的度数。
二是病理性近视。度数通常超过600度,与遗传和眼球异常生长有关,眼底病变风险较高。家长患有近视时,不可忽视孩子的视力,提前进行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
同时,培养孩子从小保持科学用眼行为,避免过度用眼看书和电子设备,保持合理的距离写字,陪孩子亲近大自然,参与到更多户外活动之中。
总之,为避免儿童出现近视或者延缓其近视发生的年龄,需对其用眼时间进行合理控制,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做作业等,尽量保证孩子每天均能参与到户外活动之中,时常约为两个小时。同时,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为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保证饮食营养均衡,提高孩子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