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房颤来袭,如何守护心脏健康?

作者:黄椿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发布时间:2025-04-11 13:46:55949次浏览[发表证书]

张大爷跳广场舞时突然心慌、气短,休息后也没好转,去医院被诊断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这种病在我国有近千万患者,相当于每100人中就有7人患病。房颤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保护心脏?咱们慢慢聊。

1.房颤:心脏跳乱了节奏

正常心脏像精准的鼓乐队,按“咚咚、咚咚”的节奏跳动。而房颤时,心房肌细胞会乱颤不止,每分钟可达350~600次,心室跟不上节奏,导致脉搏又快又乱,就像鼓点全打错了地方。哪些因素会引发房颤?年龄增长、高血压、冠心病是主要原因,就像老化的橡皮筋失去弹性,持续加压的水管会被撑大,生锈的水管会影响水流。此外,甲亢、长期喝酒、熬夜也会让心房“乱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房颤,直到中风后检查才发现,所以它被称为“隐形杀手”。

2.房颤的三大危害

1)中风风险飙升5倍:房颤时心房血流变慢,容易凝结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到大脑,就会引发中风。数据显示,房颤患者每年中风风险达5%,且这类中风致残率比普通中风高3倍。

2)心衰风险增加3倍:心脏长期乱跳,就像发动机高负荷空转,会逐渐“累瘫”。正常心脏每分钟泵血5升,房颤患者心功能会下降,出现喘气、腿肿等心衰症状,其心衰风险是正常人的3.4倍。

3)认知下降悄悄发生:房颤会使大脑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出现痴呆的风险比常人高2倍,这种影响常被当成自然衰老。

3.三招识别房颤

1)摸脉搏:安静时用食指和中指按手腕桡动脉,数1分钟脉搏。正常脉搏整齐有力,房颤时脉搏又快又乱,次数超100/分且强弱不一。

2)测心率:将左手掌放胸口左侧乳头处,用手机秒表计时1分钟。若心跳超100/分且快慢不一,需警惕房颤。

3)看症状:发作时可能突然心慌、气短,爬楼吃力;胸口发闷如压石头;头晕眼花甚至晕倒;浑身没劲。这些症状可能突然出现又消失,易被忽视。

4.确诊房颤的方法

1)心电图:这是常用检查,能记录心脏电活动。房颤时心电图正常P波消失,出现杂乱的f波,像电视雪花屏。

2动态心电图:若房颤发作不频繁,可戴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4小时心跳,如同给心脏装监控。

3)心脏超声:超声波可看清心脏结构,医生能借此看心房是否变大、收缩功能如何,还能发现心房血栓。

5.房颤的治疗

1)抗凝治疗:这是治疗“基石”,能预防血栓。常用药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需定期查血调整剂量,新型抗凝药方便但价格高。医生会根据评分决定是否需长期抗凝。

2)控制心率:若心跳超110/分,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药物控制,将心率降至50~60/分。药物控制不好可做射频消融术,用高温“烧掉”异常心肌细胞。

3)转复窦律:若房颤发作<48小时,可尝试药物(如胺碘酮)或电复律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但转复前需排除心房血栓。

6.日常护心五件事

1)饮食调理:每天盐摄入不超5克,每周吃2~3次深海鱼,用橄榄油炒菜。体重超标者要减肥,BMI控制在24以下。

2)适度运动:可散步、打太极拳、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5次。运动时心率不超(170~年龄)次/分,避免剧烈运动。

3)规律作息:23点前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午睡不超1小时。长期熬夜者房颤风险高45%。(4)戒烟限酒:吸烟会使房颤风险增加2倍,酒精会损伤心肌细胞,最好戒烟限酒。(5)控制慢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定期监测。

7.特殊人群注意

老年患者需每半年查一次动态心电图,因老化心肌对房颤的耐受度更低;更年期女性若频繁心慌,需区分房颤与更年期综合征,可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鉴别;肥胖者除控制BMI外,还需关注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内脏脂肪过多会直接增加心房压力,诱发房颤。此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应优先治疗打鼾问题,这类人群房颤风险比常人高3倍,通过呼吸机治疗可降低发作频率。

房颤不可怕,关键要早发现早治疗。做好日常预防,控制基础疾病,就能守护心脏健康。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心电图,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