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一分钟看懂血培养:如何从一瓶血中发现“真凶”?

作者:吴雅琼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 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03-21 15:25:54631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医院的病房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护士拿着几个特殊的瓶子,给发烧的患者抽血后注入其中。这些瓶子就是血培养瓶,它们承载着从患者血液中寻找感染"真凶"的重要使命。当人体遭受感染,尤其是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时,血液中可能会有致病微生物,而血培养就是揪出这些"真凶"的关键手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血培养的世界,了解它是如何从一瓶血中发现"真凶"的。

1.认识血培养:揪出感染"真凶"的关键

1)什么是血培养

血培养,简单来说,就是将人体的血液样本接种到含有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进行培养,观察是否有微生物生长,然后对生长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而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检查方法。人体血液在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但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并繁殖时,就会引发菌血症、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血培养就像是一场针对血液中病原体的"追捕行动",通过培养的方式让隐藏在血液中的病原体现形。

2)血培养的"破案"原理

病原体在血液中可能数量较少,直接涂片镜检很难发现。而血培养通过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环境,让病原体在培养瓶中生长繁殖,从而增加检测到病原体的机会。当培养瓶中出现微生物生长的迹象,如液体浑浊、产生气体等,就会被仪器检测到,然后进一步对这些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是哪种细菌、真菌等,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看看哪些抗生素对它们有效,哪些无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的依据。

2.血培养的重要性: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1)明确病原体,避免盲目用药

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准确识别病原体至关重要。如果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用药不当,不仅无法有效控制感染,还可能引发耐药性,使病情加重。血培养能够直接找到感染的"真凶",让医生能够根据病原体的种类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2)在严重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脓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血培养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及时进行血培养,尽早明确病原体并给予合适的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的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血培养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3)监测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多次血培养可以监测病原体是否被清除,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后血培养仍为阳性,说明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换抗生素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3.血培养的流程:一步步揭开"真凶"面纱

1)采血前的准备

血培养操作中,采血时机、部位和器材选择均有严格要求。采血时机上,最佳为患者寒战或发热初期采血,已用抗生素者需在下次用药前采集,如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24小时内间隔15~30分钟采集3次血培养;采血部位通常选上肢静脉,避免从静脉导管或动脉插管处采集,若从导管处采血需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作对比;采血器材需使用无菌采血

针和血培养瓶(含需氧瓶和厌氧瓶),采血前要用碘伏或酒精对采血部位严格消毒,待干后进行操作,防止皮肤表面细菌污染样本。

2)采血过程

采血时,先将血培养瓶的瓶盖打开,消毒瓶口,然后将采血针插入患者静脉,抽取适量的血液,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中。一般来说,成人每瓶采血量为8~10ml,儿童为1~5ml,以保证培养基与血液的比例合适,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采血后,轻轻颠倒混匀,避免凝血。

3)培养与检测

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实验室将血培养瓶放入全自动血培养仪中,仪器会自动控制培养的温度和环境,并实时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当培养瓶中出现微生物生长时,仪器会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进行下一步操作。工作人员取出培养瓶,进行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等初步鉴定,然后将微生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

4.血培养的常见误区

1)一次血培养阴性就排除感染

很多人认为,一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就可以排除感染,这是不正确的。如前所述,血培养的阳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血时机、采血量、病原体的种类等。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需要多次采血进行培养才能检测到病原体。因此,如果临床高度怀疑感染,即使一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需要根据情况重复进行血培养。

2)血培养只能检测细菌

血培养不仅可以检测细菌,还可以检测真菌等其他病原体。在临床工作中,对

于怀疑真菌感染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同时进行真菌血培养,以提高真菌感染的检出率。

3)血培养结果可以立即得到

血培养需要一定的培养时间,一般来说,需要15天。因此,血培养结果不能立即得到,患者和家属需要耐心等待。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经验进行初步治疗,待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治疗方案。

5.如何配合医生做好血培养

1)了解采血时机

患者和家属应了解血培养的采血时机,如在寒战或发热初期采血,避免在使用抗生素后立即采血。如果患者已经使用了抗生素,应告知医生用药的时间和种类,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采血时机。

2)配合采血操作

在采血过程中,患者应配合护士做好采血部位的消毒和固定,避免采血部位移动,以确保采血顺利进行。采血后,患者应按压采血部位5~10分钟,防止出血和淤血。

3)耐心等待结果

血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和家属应耐心等待结果,不要过于着急。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进行处理。

6.结语

血培养是感染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就像一位精准的"侦探",能够从一瓶血中发现感染的"真凶",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的依据。了解血培养的相关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虽然血培养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但它对于明确诊断、指导用药和评估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