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气温攀升、雨水增多,各种病毒、细菌等也进入“暴走模式”!流感病毒“伺机反扑”,手足口病“悄然偷袭”,猫犬活跃增加狂犬病风险……别慌!掌握科学防护技巧,让病菌“无处可逃”!
1.流行性感冒——换季常见“伪装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主要是甲型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
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病毒可引起全身性症状,且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威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孕妇等高危人群。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排出含病毒飞沫)和接触传播(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触碰口鼻眼等)。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患者有突发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常伴干咳、咽痛、流涕等呼吸道表现。婴幼儿可能出现呕吐、腹泻,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病情易快速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防控流感需采取以下综合策略:
(1)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在流行季前优先接种。
(2)卫生习惯:流行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勤用肥皂+流水洗手,避免脏手接触面部;家庭、学校等场所定期开窗通风,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物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患者需单人单间居家隔离、佩戴口罩,降低家庭内传播风险。
(3)早诊早治:出现高热、肌肉酸
痛等典型症状应立即就医,确诊后遵医嘱治疗。
2.手足口病——幼儿园的“头号通缉犯”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典型症状,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该病主要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多见于5岁以下幼儿,其传染性强,极易导致幼儿园等场所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该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口鼻分泌物、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感染后潜伏期多为2~10天,急性起病,常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等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伴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防控手足口病需“家校联防”:
(1)接种疫苗:6月龄~5岁儿童建议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
(2)卫生习惯:勤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定期消毒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保持室内通风,减少人群聚集;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交叉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健康状况,出现发热、疱疹等症状立即就医,患病期间暂停集体活动。
(3)严把“三关”: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守好晨检关(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消毒关(每日擦拭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餐具高温蒸煮)、宣传关(教会儿童正确洗手、不共用毛巾)。(4)警惕重症: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
肢体无力或呼吸异常,须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3.狂犬病——潜伏的“死亡威胁”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接近100%。病毒通过受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主要攻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
发病后分为前驱期(低热、头痛、厌食、伤口异样感等)、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水、怕风等)和麻痹期(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本病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6天,一旦出现症状即无有效治疗手段,需以预防为核心。该病主要由被感染动物(犬、猫、蝙蝠等)咬伤或抓伤导致,少数因舔舐破损皮肤或黏膜传播。病犬是主要传染源,家养宠物未免疫或免疫失败时亦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
防控狂犬病需抓住“暴露前预防+暴露后处置”两大关键:
(1)暴露后紧急处理“三步走”:立即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24小时内前往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按伤情分级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严格遵守疫苗接种程序,不可自行中断。
(2)高风险人群提前防护:兽医、动物饲养员、野外工作者等暴露风险较高者,建议提前接种暴露前预防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3)源头管控动物免疫:家养犬、猫定期接种兽用狂犬疫苗,办理养犬登记,避免散养;不主动接触、挑衅流浪动物,儿童远离野生动物(尤其蝙蝠、鼬獾等高
风险物种);发现可疑病畜立即报告农业农村等政府相关部门。
4.疟疾——蚊子送的“夏日炸弹”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在红细胞内增殖并周期性破坏红细胞,引发反复发冷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可导致贫血、肝脾肿大,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昏迷、抽搐或急性肾衰竭,若延误治疗可致命。
疟疾的传播以“蚊媒叮咬”为核心,携带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将病原体注入血液引起传播,极少数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该病的潜伏期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和卵形疟常为13~15天,三日疟为24~30天,恶性疟为7~12天。
防控疟疾需围绕“防蚊灭蚊、早诊早治”展开:
(1)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链:户外活动时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穿长袖长裤;室内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菊酯类浸泡的长效蚊帐;清除房前屋后积水容器(如轮胎、瓶罐),定期疏通沟渠,减少蚊虫孳生地。
(2)暴露后快速干预:在疟疾流行区被蚊虫叮咬或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通过血涂片或快速检测试剂确诊后,遵医嘱规范使用青蒿素类复方药物全程治疗,避免自行服药或中断疗程。
(3)高风险人群防护: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的务工、旅行人员,出发前咨询当地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按医嘱服用预防性药物;归国后1年内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须主动筛查疟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