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颅内动脉瘤:这个“不定时炸弹”如何被神经外科拆除?

作者:张显薇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 外三科)发布时间:2025-02-14 16:10:07837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人体的复杂构造中,大脑堪称最为精密的“指挥部”。然而,有一种危险悄然潜伏在大脑的血管之中,如同隐藏的“不定时炸弹”,这便是颅内动脉瘤。它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如此危险神经外科医生又是如何凭借精湛医术将其“拆除”,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呢

1.颅内动脉瘤:危险的“隐形杀手”

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动脉血管壁由于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损伤等原因,在血流冲击下形成的异常膨出。形象地说,就好比自行车轮胎的某个薄弱部位,在长期高压内胎的作用下,逐渐鼓出一个“包”。这个“包”的壁极为脆弱,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据统计,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7%,破裂前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杀手。一旦破裂,大量血液会瞬间涌入颅内,导致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初次破裂死亡率高达30%-40%,再次破裂死亡率更是飙升至60%-8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2.精准定位:发现“炸弹”位置

在与颅内动脉瘤的较量中,准确发现这个“不定时炸弹”的位置至关重要。现代医学借助多种先进的检查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脑血管造影(DSA)堪称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它通过向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在X光下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动脉瘤也难以遁形。此外,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无创检查方法也能帮助医生初步判断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拆除“炸弹”:神经外科的精妙手术

一旦确诊颅内动脉瘤,且评估其具有破裂风险,手术治疗便刻不容缓。神经外科医生肩负着拆除这颗“不定时炸弹”的重任,目前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1)开颅夹闭术:传统而可靠的“排爆”手段

开颅夹闭术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法。手术时,医生需在患者头部切开头皮,打开颅骨,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出动脉瘤所在的血管。这一过程犹如在精密的仪器中寻找一根细小的故障电线,需要医生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精湛的操作技巧。找到动脉瘤后,医生会使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的颈部紧紧夹住,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从而消除破裂风险。这种方法如同给炸弹安装了一个“保险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虽然开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动脉瘤,如瘤体较大、形态不规则或位置特殊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微创的“精准拆弹”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术无需开颅,而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将一根纤细的导管沿着血管路径小心翼翼地送入颅内动脉瘤部位。随后,医生会将微小的弹簧圈通过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弹簧圈在瘤内逐渐盘绕,形成一个类似“鸟巢”的结构,阻挡血流冲击动脉瘤壁,促使瘤内血栓形成,最终达到治愈目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或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4.预防与早筛:守护大脑健康

虽然颅内动脉瘤危险重重,但并非完全无法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家族遗传史或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动脉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颅内动脉瘤这颗“不定时炸弹”虽然可怕,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外科医生已经拥有了一系列先进的“排爆”手段。通过精准的诊断和精妙的手术,他们成功地为患者排除隐患,守护着大脑的健康。同时,我们也应重视预防和早期筛查,共同为生命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