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肿瘤会传染吗? ——破除误解的科学真相

作者:韦林丽

(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药学部)发布时间:2025-02-14 16:06:33939次浏览[发表证书]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但围绕它的误解始终存在。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肿瘤会像感冒一样传染吗?”当亲友确诊癌症时,有人会下意识保持距离;当听说动物中存在“传染性癌症”时,恐慌可能进一步蔓延。本文将从生物学机制到社会影响,全面解析肿瘤的传染性问题,揭开这一谜题的科学真相。

肿瘤为何不会人传人?生物学机制解析

1.癌细胞的身份标识:同源性与排异性

“自我”与“非我”的识别:人体免疫系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分自身细胞和外来物质。即使癌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如血液、体液)进入他人体内,也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类”并迅速清除。

癌细胞的特异性:每个人的癌细胞携带独特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形成的抗原与接受者的MHC不匹配,无法在他人体内存活。

2.癌症的起源: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

基因突变积累:癌症源于正常细胞在DNA复制中发生多次关键突变(如TP53、BRCA1基因),这些突变具有高度个体特异性。

致癌因素的非传染性:病毒感染(如HPV)等致癌因素本身可能传播(如HPV通过性接触传染),但癌细胞本身不会因此直接传染。

3.医学观察数据支持

医护人员无额外风险:肿瘤科医生、护士长期接触癌症患者,但其癌症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无差异。

器官移植的极端案例:全球仅报告过极少数因移植携带癌细胞的器官导致受体患癌的案例(如2007年德国4例肾移植者因供体患黑色素瘤死亡),但这是医疗操作中的特殊风险,与日常传染无关。

致癌病原体的传染性:病毒与癌症的复杂关系

某些癌症与病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但需明确区分“病原体传染”与“癌症传染”。

1.病毒相关癌症的传播链

人乳头瘤病毒(HPV):性传播病毒,导致99%的宫颈癌及部分头颈癌。

EB病毒(EBV):通过唾液传播,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相关。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液和体液传播,诱发肝癌。

2.关键区别:感染≠患癌

长期过程:从病毒感染到癌症发生通常需要数十年(如HPV感染至宫颈癌平均10-20年)。

概率差异:仅少数感染者会发展成癌症(如HPV感染者仅1%-2%患宫颈癌)。

可预防性:疫苗(如HPV疫苗)可阻断致癌病原体传播,从而预防相关癌症。

社会影响:破除误解的现实意义

对癌症传染性的误解可能导致歧视与心理伤害,科学普及至关重要。

1.历史教训与现状

麻风病类比:中世纪麻风病人因被误认为“传染”而遭驱逐,如今部分癌症患者面临类似偏见。

调查数据:2020年《中国癌症患者心理状况报告》显示,27%的患者曾遭遇亲友疏远,主因是“怕被传染”。

2.特殊情境的科学解释

孕妇与胎儿:绝大多数癌症不会通过胎盘传播,但黑色素瘤、白血病等有极低概率转移至胎儿(<0.1%)。

哺乳期风险:乳腺癌细胞不会通过乳汁传染婴儿,但化疗药物可能影响哺乳安全。

3.科学应对策略

公众教育:医疗机构需通过宣传手册、科普讲座消除误解。

患者支持:鼓励癌症患者参与社交活动,避免因孤立加重心理负担。

未来科学:从“传染性癌症”中寻找治疗线索

尽管人类无需担心癌症传染,但对动物传染性肿瘤的研究为抗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1.免疫耐受机制的破解

CTVT通过分泌IL-6抑制宿主免疫,类似机制可能存在于人类肿瘤微环境中,靶向IL-6通路药物(如司妥昔单抗)已在临床试验中。

2.癌细胞进化研究

DFTD的基因组显示出染色体断裂-融合循环的特征,这提示靶向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成为治疗策略。

结语:用科学理性驱散恐惧

癌症的本质是基因失控的“内源性病变”,而非外源性传染病。对癌症传染性的误解,既源于生物学知识的缺乏,也反映出对疾病的原始恐惧。理解这一点,不仅能帮助公众正确看待癌症患者,也为癌症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我们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吸烟、病毒感染、环境污染等致癌因素,而非癌症患者本身。正如诺贝尔奖得主Harald zur Hausen所说:“人类对抗癌症的武器是疫苗、早期筛查和理性,而非无知的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