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什么是胃肠息肉?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作者:李赫赫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5-02-14 15:59:53871次浏览[发表证书]

胃肠息肉尽管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部分类型具有癌变风险,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胃癌或结直肠癌。为了减少息肉发生及其相关疾病风险,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预防策略和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什么是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向腔内突出的异常增生组织,其形态因结构不同可表现为有蒂、亚蒂或无蒂状。根据发生的部位,息肉可以分为胃部息肉和肠道息肉。大多数情况下,胃肠息肉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因此往往通过体检或其他原因进行的胃镜、肠镜检查中偶然发现。某些患者当息肉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出现腹部疼痛、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息肉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部分类型存在癌变的风险,因此及早发现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胃肠息肉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部分胃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息肉,会逐渐发展为胃癌或结直肠癌。如果在癌变之前发现并切除息肉,可以显著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预防性干预是目前减少癌症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对高危人群具有重大价值。胃肠息肉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许多患者难以及时察觉。当息肉体积较小时,通过内镜检查即可发现并确诊。相比于晚期诊断,早期发现的息肉治疗更加简单,可以通过胃镜或肠镜下的微创切除完成,创伤小、恢复快。相反,若息肉发展为癌症,治疗将更加复杂,且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此外,早期发现还可减少息肉引起的并发症风险。较大的息肉导致腹痛、便血、贫血等问题,及时检查和处理可有效避免这些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保障胃肠健康、预防癌变。

3.胃肠息肉的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预防胃肠息肉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不仅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还能预防便秘,降低息肉形成的可能性。避免长期摄入腌制、烟熏和过咸食品,这些食品可能含有致癌物质,对胃肠道健康造成威胁。其次,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久坐和缺乏运动会减缓肠道蠕动,增加息肉形成概率。因此,适度的散步、瑜伽或跑步等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消化道正常运转。应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不良习惯会对胃肠黏膜造成损害,进而提高息肉发生风险。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史或其他胃肠道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应更加重视定期体检,包括胃镜或肠镜检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处理,以有效预防息肉的发生及其可能的恶化。最后,过度焦虑影响胃肠道功能,因此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压力过大。

2)治疗措施

胃肠息肉治疗主要依据息肉的类型、大小、病理特点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一般来说,对于具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及时切除是防止进一步病变的有效手段。腺瘤性息肉及病理检查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倾向的息肉,应尽早通过内镜下手术进行治疗,以降低癌变风险。目前,内镜下微创手术是治疗胃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包括活检钳切除术、冷切术、电切术及更为复杂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其中,EMR适用于较大的息肉,能完整切除病变区域;而ESD则适用于较深或更复杂的病变,能精准地剥离息肉及周围组织,降低复发可能。这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通常无需住院,是当前胃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手段。对于因息肉引起腹痛、便血、腹泻等明显症状的患者,切除息肉可以迅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此外,若存在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风险,治疗时需更加积极,防止多发性息肉发展。针对部分体积小、无症状、非肿瘤性的息肉,可选择定期随访观察,根据后续变化再决定是否干预,以保障患者的长期健康。

总之,胃肠息肉虽然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胃肠道病变,但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关注胃肠健康,从早期预防和干预做起,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