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脑外伤急救知识:神经外科医生告诉你怎么做

作者:万虎

(乐山老年病专科医院 外二科)发布时间:2025-02-14 15:59:24764次浏览[发表证书]

脑外伤是一种常见但可能致命的急症,尤其在交通事故、运动损伤、意外跌倒或暴力事件中高发。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我深知脑外伤的救治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正确、及时的现场急救和后续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然而,许多人对脑外伤的急救知识了解不足,甚至存在误区。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系统讲解脑外伤的识别、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帮助您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1.识别脑外伤的“危险信号”

1)必须立即送医的五大征象①意识改变:从清醒转为嗜睡或躁动;②喷射状呕吐(区别于普通恶心呕吐);③瞳孔不等大(差值>1mm即提示脑疝);④肢体不对称活动障碍;⑤鼻腔/耳道流出清亮液体(脑脊液漏)。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①婴幼儿:囟门膨隆、异常哭闹;②老年人: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③醉酒者:容易掩盖真实病情。

2.现场急救七大关键步骤

第一步:确保环境安全。车祸现场需设置三角警示牌。建筑物坍塌时要判断二次坍塌风险。

第二步:评估意识状态。轻拍双肩,在双侧耳旁呼喊。记录反应程度:清醒/对声音有反应/对疼痛有反应/无反应。

第三步:气道管理。昏迷患者采用“推下颌法”开放气道。禁止随意搬动颈椎!需用双手固定头部。

第四步:止血技术。头皮出血用无菌敷料直接压迫。严禁填塞耳鼻(避免颅内感染)。

第五步:体位管理。清醒者保持30°半卧位。昏迷者采用稳定侧卧位。

第六步: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频率<10次/分或>30次/分均为危象。脉氧饱和度<92%需辅助呼吸。第七步:正确转运使用脊柱板整体搬运。转运途中持续观察瞳孔变化。

3.急诊室里的生死博弈

当患者到达急诊时,我们将启动“创伤团队响应”:

1)快速影像评估:CT扫描为首选,1分钟内可完成全脑扫描。2)典型影像特征:硬膜外血肿:透镜状高密度影;硬膜下血肿:新月形扩散;脑挫裂伤:点片状高低混杂信号。3)分级救治原则Ⅰ级(极危重):直接进入手术室;Ⅱ级(危重):完成CT后20分钟内手术准备;Ⅲ级(普通):严密观察6小时。4)开颅手术关键数据:血肿量>30ml必须手术;中线移位>5mm提示脑疝;颅内压>20mmHg需降压治疗。

4.常见急救误区可能致命

千万不能做的6件事:(1)摇晃患者试图唤醒(可能加重颈椎损伤);(2)随意使用止血粉(影响清创);(3)喂水喂药(诱发呕吐窒息);(4)热敷肿胀部位(加重出血);(5)擅自使用降压药(可能掩盖病情);(6)迷信“伤后清醒期”(硬膜外血肿典型表现)。

5.康复之路:从ICU到回归生活

阶段化康复方案

1)急性期(1-7天):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肠内营养支持(鼻饲蛋白粉+维生素)。

2)恢复期(1-3月):高压氧治疗(1.5-2.0ATA,每天90分钟);认知功能训练(使用N-back任务训练工作记忆)。

3)远期康复:社会功能重塑(包括职业康复治疗);家庭环境改造(防跌倒设施安装)。

6.预防比急救更重要

三级预防体系

一级预防:摩托车头盔正确佩戴(降低64%死亡率);家庭防跌倒措施(浴椅、防滑垫)。

二级预防:运动护具使用(滑雪、拳击等);汽车儿童安全座椅(降低71%脑外伤风险)。

三级预防:颅骨缺损及时修补(3-6月内);抗癫痫药物规范使用(伤后7天启动)。

7.结语

记住这个急救口诀:“不摇不搬先固定,清道侧卧急送医”。每个家庭都应掌握这些急救知识,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我们最欣慰的不是成功完成高难手术,而是看到民众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让更多生命得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