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童突发的烧烫伤,多数家长的直觉反应是急匆匆送往医院。然而,若能日常积累对烧烫伤的基础知识及紧急处理方法,便能在事故发生初刻,对孩子的伤势作出科学判断,有效减轻伤害。
1.如何预防?
(1)儿童玩火
众所周知,不少火灾事故源于儿童误用火源。为此,家长必须严格禁止孩子触碰火柴、打火机、煤气灶和微波炉等潜在危险物品,并切实防止他们踏入厨房操作区域。
(2)婴幼儿洗澡
在儿童沐浴过程中,部分家长未能充分注意水温控制,直接将孩子置于过热的水中,导致不幸的烫伤事件。为防止此类事故,家长应先加冷水后倒入热水,待水温适宜时,方可让孩子进入浴盆。
(3)热水容器摆放
热水容器意外是导致儿童烧烫伤的首要原因。在嬉戏过程中,孩童可能不小心触倒热水壶或粥锅,此类事故频发。因此,监护人需特别警惕,确保将茶壶、热水瓶及热粥锅等置于孩子无法触及之处。
2.烧烫伤如何处理?
烧烫伤防治的双重重要性不容忽视。紧急应对措施,特向广大家长奉上五字诀与三不原则,望铭记于心。
(1)五字诀:冲-脱-泡-盖-送
①冲。清凉的流水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通过降低温度来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恢复。选择温和的冷水(如自来水或矿泉水)进行轻柔冲洗或将受损部位浸泡均可。务必避免使用冰水或直接敷以冰块,以免因温度过低引发冻伤,不仅加剧痛感,亦可能恶化伤势。建议此过程持续不少于10分钟。对于不易直接冲洗的伤口,推荐使用湿润的毛巾进行间歇性的冷敷,以此达到相似的镇痛及降温效果。
②脱。在处理烫伤时,紧急去除患者身上的衣物及装饰品是关键初步步骤,旨在减少伤害进一步扩散。此过程不仅涉及脱除衣物,还应去除首饰和任何金属物品,并清洁皮肤表面的污渍。若条件允许,建议在冷水下进行衣物剥离,以缓解烫伤带来的疼痛。但需注意,若烫伤部位已形成水泡,避免私自处理,以免引发感染。另外,对于因高温而与皮肤粘连的衣物,切勿采用强行脱除的方式,这可能会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此时,可使用剪刀小心剪开衣物,对于黏附在伤口上的部分则应保留,待专业医疗人员处理。
③泡。将受伤部位暴露于冷水之下,无论是浸泡还是淋洗,其核心目的均在于利用水的低温效应达到降温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浸泡与淋洗可根据情况交替使用,如紧急情况下的烧伤首选立即用冷水冲洗,其效果与专门浸泡无异。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其使用的水温、持续时间应保持一致。面对超过体表面积50%的严重烧烫伤,应优先考虑使用冷水冲洗几分钟,并迅速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④盖。对于烧伤患者,正确的创面覆盖是治疗的关键一环。除去对患部的保护,适度的遮盖还能保护患者的隐私尊严。寒冷环境下,应用毯子或棉衣为患者提供温暖,避免因体温过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若遇到创面疼痛问题,可用湿润的棉布覆盖伤口进行冷敷,以缓解疼痛感。
⑤送。将患者紧急转运至适宜的医疗设施。到达之后,医师立即对烧伤范围及其深度作出初步评估,以此判定伤情严峻性,并据此规划后续治疗方案。
(2)三不原则
①不涂抹任何东西。通常,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原则排除了消毒剂的必要使用,因其并非刻不容缓之需。许多人仍会本能地向伤口施以各式各样自认为有效的物质,酒精;碘酒;红药水等都不建议使用。
②不相信偏方、秘方。自制的秘方未经注册批准,不属于合法药物,有的成分会造成局部损伤甚至死亡。
③不接受替代医学。绝不采用或推荐替代医疗及其药品,包括使用替代医学的个人与机构。
3.结语
掌握初步的烧烫伤应急处理知识对每位家长而言极为重要,然而,预防胜于治疗,避免烧烫伤的发生才是最为关键的。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正确操作电器,普及火灾预防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烧烫伤的预防措施,确保孩子能够在潜在的危险面前做到有知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