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糖尿病的检测,你的血糖安全吗?

作者:余凤洁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5-01-24 16:37:48848次浏览[发表证书]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其影响。糖尿病的最典型特征是血糖水平过高,而过高的血糖会对身体各个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心脏、肾脏、眼睛和神经。因此,及时检测血糖水平,判断是否处于糖尿病前期或已经患病,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那我们如何检测以及监测血糖呢?

糖尿病的基础筛查与诊断

1.血糖检测

1)空腹血糖: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量,正常值≤6.1mmol/L,若≥7.0mmol/L需警惕糖尿病。(2)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餐后血糖代谢能力,≥11.1mmol/L为糖尿病诊断标准。(3)随机血糖:任意时间点检测,≥11.1mmol/L且伴典型症状(多饮、多尿、体重减轻)可辅助诊断。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通过饮用含75g葡萄糖的溶液后,检测30分钟、1小时、2小时血糖水平,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异常或糖尿病前期人群。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6.0%,≥6.5%可诊断为糖尿病。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核心指标。

4.糖化血清蛋白(GSP)

糖化血清蛋白的常见范围酮胺氧化酶法:正常值为122–236μmol/L(或换算为1.18–2.2mmol/L)。

糖化血清蛋白反映短期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等蛋白质结合的产物,其半衰期约19天,因此可反映患者过去2–3周的平均。

血糖水平,适用于短期血糖监测。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糖化血清蛋白的监测周期更短,适合需要频繁调整治疗方案的糖尿病患者或妊娠期血糖管理。

胰岛功能与病因分型检查

1.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

1)胰岛素释放试验: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检测,判断胰岛分泌能力。一般情况下空腹和餐后的胰岛素参考范围:空腹胰岛素:一般正常参考范围在5-20μU/mL。

餐后胰岛素:通常餐后30-60分钟达到高峰,峰值为空腹胰岛素的5-10倍,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开始下降,一般小于峰值的50%,餐后3小时基本恢复至空腹水平。

2)C肽释放试验:C肽水平更稳定,不受外源胰岛素影响,用于评估胰岛残余功能。空腹C肽正常参考范围通常在0.8-4.2ng/mL或0.26-1.38nmol/L。餐后C肽餐后1小时C肽水平通常为空腹的3-5倍,餐后2小时为空腹的2-3倍,餐后3小时接近空腹水平。

2.自身抗体检测

针对1型糖尿病,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辅助分型诊断。

并发症的早期筛查

糖尿病并发症累及全身器官,需通过以下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1.心血管系统

1)心电图、心脏彩超:筛查心肌缺血、心功能异常。(2)颈动脉及下肢血管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及下肢缺血。

2.肾脏损害

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早期肾病的敏感指标,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2)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

3.视网膜病变

免散瞳眼底照相:无痛快速筛查微血管瘤、渗出等病变,糖尿病患者需每年检查。

4.神经系统

1)振动感觉阈值(VPT)检测:评估下肢神经病变,预测糖尿病足风险。(2)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诊断周围神经损伤。

5.代谢相关指标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测,综合管理代谢异常。

特殊人群与新兴技术

1.儿童及青少年筛查

新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强调,1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建议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定期检测胰岛自身抗体,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

2.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上海瑞金医院团队研发的“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mμSORS)光谱技术”,可通过手掌接触设备实现无创血糖监测,减少传统扎手指的疼痛与感染风险。

检查注意事项与频率

1.空腹要求:血糖、OGTT、血脂等检查需空腹8小时以上,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及药物干扰(如维生素C、利尿剂等)。

2.筛查频率:(1)普通人群:每3年一次空腹血糖或HbA1c。(2)糖尿病前期:每年复查血糖及并发症指标。(3)确诊患者:每36个月检测HbA1c,每年全面筛查并发症。

结语

糖尿病的防控需“防”“治”结合,早期通过精准检查明确诊断,定期监测并发症,结合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新版指南推荐的“全人群管理”与新兴无创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健康管理方案。守护健康,从科学筛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