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中医如何看待“气血”与健康的关系?

作者:赖国敏 赖国荣

(攀枝花市盐边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发布时间:2025-01-24 10:34:32992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中医学中,“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核心要素之一。气血的平衡与流通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因此,气血的状况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1.气血与健康的关系

在中医学中,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动力,它推动着身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气体,更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力量,贯穿于人体各个脏腑,影响着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气的作用非常广泛,它推动血液运行,温暖身体,防御外邪,还能调节脏腑的功能。

而血,则是指血液及其所承载的营养物质。血不仅仅是循环在血管中的红色液体,更包含了滋养脏腑、润泽肌肤和安抚神志的作用。血液是由脾胃的消化吸收和气的推动作用形成的,它充盈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并支持身体各个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气与血在身体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气不仅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力量,它还促进着血液的生成。气虚时,可能导致血虚、血流不畅等问题。而血为气的基础和载体,血液的充盈和正常流动,能够为气的运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血虚时,气的功能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气血不足就会导致疲乏、头晕、面色苍白等一系列症状。

气血与健康的关系尤为紧密。气血充足时,人体机能得以良好运行,脏腑功能得以滋养,免疫力和代谢能力增强,身体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态。若气血失调,都会引发一系列不适。气虚的人常感到疲倦、食欲不振,气血不畅则可能导致头痛、失眠,甚至引发一些慢性疾病。血液的不足或流动不畅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发色暗沉、月经不调等问题,而气滞血瘀则可能引发疼痛、肿块等更严重的病症。

2.气血失调的常见原因

气血失调在中医学中是常见的健康问题气血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在脏腑功能失衡的结果。

饮食不当是气血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若长期不规律饮食、食物过于油腻或生冷,容易伤及脾胃,导致脾气虚弱,进而影响血液的生成。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也往往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情志因素对气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医理论强调“气为主”,情绪波动大、长期抑郁或焦虑会导致气滞,气滞则引发血瘀,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可能引起气血不畅。情绪波动过大,尤其是长期的精神压力,常常影响气的流畅,导致气虚或气滞,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和生成,进而出现气血失调的症状。

体力过度消耗、劳累过度也是气血失调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气血生于脾胃,藏于肝肾”,过度劳累尤其是过度体力劳动会消耗体内的气血,使得体内气血无法得到及时补充与恢复。长期的劳累会使得气虚、血虚,导致气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3.中医治疗气血失调的方式

中医治疗气血失调的方法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来调整气血的平衡。中医治疗气血失调的方式注重从整体调理,恢复身体的自然平衡。

中医常通过草药调理来治疗气血失调。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具有补气、养血、调和气血功能的中草药。比如,对于气虚型气血失调,常用党参、黄芪、甘草等药材来补气;而血虚型气血失调,则多用当归、枸杞、阿胶等药物来补血。中医药材通常通过配伍调和,不仅治疗症状,还能够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整体健康状态。草药疗法一般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长期调理才能见效。

除了草药治疗,针灸也是中医调理气血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体内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因气血不畅引发的症状。对于气血不足、血瘀等情况,针灸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体内气血的和谐。在实践中,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通过针刺或艾灸的方式来调理气血。

饮食调理也是中医治疗气血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认为,食疗是最自然、最温和的调理方式。对于气血失调的人来说,宜选择一些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龙眼、黑枸杞等,这些食物能够帮助促进气血生成和流通,同时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气血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