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结构下,医疗卫生部倡导“大病医治、小病观察”的新就医模式。从以上倡导可知,社区慢性管理对公众健康安全的影响非常大。调查显示,社区老年患者大多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导致机体功能、心理状态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要采用科学且可行的管理措施,降低慢性疾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
1.病情控制与管理
社区护理人员采用定期随访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并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运动计划,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比如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人员从运动锻炼、饮食调控等方面入手,协助患者调整机体代谢水平,加强血管弹性。慢病患者要严格控制每日饮食的热量摄取,尽早戒烟戒酒,以免加剧心脑血管负担。日常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保持肠道畅通,避免便秘引发血压升高。护理人员还要按照患者的身体状态、病情进展,制定合理的运动锻炼方案,以运动刺激大脑皮层、血管神经的兴奋性,减缓血管阻力。
2.环境管理
社区慢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调养,因此家庭环境对患者病情控制的影响非常大。社区护理人员注重改善患者的居住环境,比如慢性肾炎患者,对环境清洁度要求非常高,以此降低不良环境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告诉家属控制好室内温湿度,定期清理床单被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休养环境。
3.心理干预
慢性疾病具备反复发作特点,长期用药治疗容易使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尤其是癌症患者,长时间化疗会出现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后续治疗的配合度。社区护理人员要重视慢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通过健康教育方式,全面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的认知,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要满足慢病患者的合理诉求,不要让患者长时间陷入到病症中。如有必要,可邀请疾病控制效果不错的病例现身说法,加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4.自我护理
社区护理对慢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要求比较高,当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后,就能自主调节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维度能力,降低并发症率。慢病患者实行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弥补社区护理资源不足问题。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非常多,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疾病发作原理、诱病因素,让患者自觉远离污染环境。同时嘱咐患者出行时自备药物,及时控制病情发作,保障自身安全。
5.预防并发症
慢性疾病具备病程呈特点,治疗过程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加大治疗难度。社区护理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逐步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用药控制意识,避免出现随意停药、增减药物剂量等行为。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损害多个器官组织。为了降低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应当尽早戒烟戒酒,每日清洁足部皮肤,保持皮肤干燥。如果双脚出现疥疮、水泡等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遵医嘱治疗并发症,减轻并发症的不良危害。
总之,在社区慢病管理工作中,护理方案与措施的作用突出。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用药干预、心理疏导、病情管理、环境管理、预防并发症等多元措施,使慢病患者享受到优质得护理服务,全面降低并发症率,保障自我健康与安全。政府与医疗机构要重视社区护理的技术支持、人力支持、资金支持,为社区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并制定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估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社区护理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