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享受美味的海鲜大餐时,可能有一种潜在的危险正在悄然逼近。这就是副溶血性弧菌,一种喜欢在温暖、盐度高的海水中游荡的细菌。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特点、属性和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1.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海产品引起。它的细胞壁中含有的特殊蛋白质具有溶解红细胞的能力,能引起溶血性贫血。在食物中毒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毒素会破坏肠道黏膜,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安全。
2.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短小杆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无芽孢。表面有鞭毛,能运动。它喜欢在温暖的海水中生长,在盐度较高的海产品中存活并大量繁殖。由于它的繁殖速度迅速,并且产生大量毒素,因此只需少量细菌就可以导致食物中毒。
3.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
副溶血性弧菌在海洋环境当中生长繁殖较多,一般在海产品的运输、储存以及加用不当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感染,如果在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食物的加工过程中,未能够进行妥善保存以及加工,或者是生吃一些海产品,感染甚至食物中毒的风险显著增加。因为本菌在酸性环境中不容易存活,同时,本菌在一定的环境下,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如果使用含盐量比较高或者一些卫生不理想的海产品或者食用海鲜时加工不当,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此外,直接接触海水或使用海水清洗眼睛和伤口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4.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为避免被其感染的风险,首先,先从食物的管理和保存进行控制,温度是导致微生物感染的关键因素,温度控制能够降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对于海产品来说,控制问题,保存在冰箱当中十分关键,即冷藏处理。海产品在捕捞后和即时加工阶段,需要冲洗,然后放在温度较低的冷藏设备当中,并在运输、贮藏和销售所有的阶段当中,全程做到冷链,持续的将海鲜保存在温度较低的环境当中,可有效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这样能够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风险。
加工方面,食物的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食物的保存以及加工不正确。一般建议把海鲜彻底地煮熟,应该避免使用生鱼片等海产品,需要在100度的高温下,充分将食物加工熟透,避免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在加工食物时,需要注意生熟分开,需要加工的食物当中可能有一些病原微生物,需要与直接食用的食物分开。在购买海鲜的时候,首先去有冷柜的大型超市等正规渠道购买,避免在卫生较差的集市上购买海产品,在加工阶段需要佩戴手套,避免被鱼虾的刺扎伤。此外,在海滩游玩时,不要直接接触海水,更不要使用海水清洗眼睛、伤口等。
5.感染后的处理
如果不幸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首先要立即停止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然后,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也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者静脉输液的方式来进行补液。注意休息。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如出现脱水、休克等,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硫酸庆大霉素片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具有溶解红细胞、破坏肠道黏膜的能力。它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海产品引起,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儿童、老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应严格注意食品安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请切勿放松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警惕。毕竟,健康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