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增大,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消化不良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给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如何调理消化不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脾胃养护,但效果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方法没找对。对于消化不良,特别是顽固性消化不良,一些常规治疗手段的效果有限,需采取中医调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如何调理消化不良的。
什么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在各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出现胃胀、烧心、恶心、食欲差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且反复发作的一组症候群。
消化不良发生的原因
1.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诱发消化不良的常见原因,比如三餐不规律、抽烟喝酒、饮用浓茶或咖啡、食用高脂肪食品、暴饮暴食等,都会刺激胃肠粘膜,引发消化不良。2.精神紧张: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失调,增加消化不良发生的风险性。3.胃酸分泌改变: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酸分泌过少都会影响消化功能,此外,部分患者即使胃酸分泌正常,但因胃粘膜对胃酸的敏感性发生改变,也会诱发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中医调理方法
1.科学、合理选择中药:中医将消化不良划分到“腹痛”“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消化不良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临床治疗关键为疏肝理气、健脾开胃。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给予对应的治疗方案。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为:(1)脾胃气虚证:临床主张健脾和胃、理气消胀,比如中药汤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组为党参、炙甘草、陈皮、丁香、木香、吴茱萸、茯苓、砂仁、白术、半夏)等,比如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等。(2)饮食积滞型:临床治疗关键为健脾消积,比如中药汤剂保和丸加减(方组为神曲、甘草、连翘、麦芽、山楂、沉香曲、莱菔子、鸡内金、半夏、谷芽、陈皮、茯苓、木香)等,比如中成药保和丸等。(3)肝脾不和证:临床主张理气和胃、解郁降逆,比如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组为柴胡、甘草、香附、木香、川芎、郁金、白芍、陈皮、枳壳)等,比如中成药胃苏颗粒等。(4)脾胃虚寒证:临床治疗关键为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比如中药汤剂理中丸加减(方组为党参、吴茱萸、白术、炙甘草、茯苓、荜茇、干姜、制香附、苏梗、炒神曲、姜厚朴)等,比如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等。(5)脾胃湿热证:临床主张清热理气、化湿和中,比如中药汤剂连朴饮加减(方组为制厚朴、藿香、芦根、石菖蒲、川连、白扁豆、香豉、薏苡仁、制半夏、焦栀)等,比如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等。2.穴位按摩:(1)太白穴:采取正坐位姿势,沿着大拇指内侧缘向下,找到第一个凹陷处就是太白穴,按摩太白穴,按摩力度以出现酸痛感为宜,按摩时间为8min~10min,每天按摩2次~3次。(2)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将中脘穴作为中心,首先沿着顺时针方向按摩3min~5min,然后沿着逆时针方向按摩3min~5min,按摩力度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通过按摩中脘穴,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降逆止吐的作用。(3)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最简单的找法是手握成拳头,中指指尖点到的位置就是劳宫穴,每次按摩时间为3min~5min,按摩力度以出现酸痛感为宜,每天按摩3次。通过按摩劳宫穴,能加快血液循环速度,改善精神紧张状态,增加食欲。3.中医针灸:通常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为主,比如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天枢穴、期门穴、中脘穴、内关穴等穴位,使用毫针刺入上述穴位,使用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对于虚证者,以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比如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气海穴等,使用毫针刺入上述穴位,使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min。
总结:本文通过介绍消化不良的定义、发病原因及中医调理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认识消化不良,掌握消化不良的中医调理方法,提高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