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已纳入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部分人群已亲身感受该医疗技术,也有部分人群常从亲友处听闻,虽常有见闻,但对于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究竟是什么?适用哪些疾病?有哪些注意事项?尚不了解,因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的了解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
什么是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主要是通过采用特定的心导管,通过穿刺插入动脉口并采用造影剂的推入,进行观察冠状动脉狭窄、扩张、阻塞等异常情况,并且在造影图像中直观明确、一目了然的掌握各动脉直径、分布、形态等,也是临床诊断心脏病的“金标准”。
而介入术则是在造影完成的基础上,明确患者病情,确认治疗方案后,通过心导管进行疏通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情况,有效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属于微创型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花费低且治疗效果好的特点,目前主要可分为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两种,其中PTCA技术应用极为广泛,通过采用动脉支架的方式来减少堵塞、闭塞等,并能够有效处理夹层、急性血管闭塞,临床应用效果受到医师和患者的好评。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适用于哪些人群?
存在心绞痛经过常规治疗后仍然存在症状,狭窄血管供应中存在大面积危险的患者;根据心肌各指标检验结果观察出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具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客观证明并存在轻微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实行相关治疗病症复发、官腔再狭窄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实行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或治疗后仍存在胸痛症状的患者在治疗7~10d后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是否出现病变、残留狭窄病变;对外科搭桥术后疾病复发,积极药物治疗明确依旧未能稳定病情的患者等。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现阶段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临床技术极为成熟,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但临床中仍旧存在一些风险,如造影剂过敏情况、血管损伤、肾功能损伤及出血感染等情况,但通常情况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其不良事件及危险因素均较少。因此在术前需要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情况,若存在过敏或不确认是否过敏需要及时向医师反馈,并术前遵医嘱食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预防血液凝固。术后需要注意尽早下床活动,对于穿刺点出现严重的肿胀、疼痛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并禁忌重力劳动,并遵医嘱实行心脏康复训练,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保持身心愉悦,预防冠心病再发、复发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