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耳内镜下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

作者:王君

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发布时间:2023-11-10 09:24:396969次浏览[发表证书]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是耳道真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不同程度的弥漫性炎症反应。近年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复发率较高。外耳道真菌感染常见的真菌种类包括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青霉素菌,其中曲霉菌最多见。

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

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上可表现为耳痒、耳闷、外耳道潮湿、少量稀薄分泌物流出,重者会出现外耳道肿胀、大量溢液致耳痛难忍,夜间尤重,影响患者休息,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果耳道内的菌丝脱落与上皮等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霉苔形成薄膜覆盖鼓膜表面,则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致鼓膜穿孔引起中耳炎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检查可见耳道和耳腔皮肤潮湿,可有淡黄色稀薄液体渗出,外耳道见淡白色、土黄色或灰褐色点状、粉末状、绒毛状霉苔或形成痂皮,呈筒状薄纸样脱屑,揭之见皮肤潮红肿胀,浅度糜烂,少量渗血。重者外耳道狭窄,鼓膜混浊、充血、增厚,光锥消失,表面可有点状真菌、痂皮,伴发中耳炎时鼓膜有穿孔。

耳内镜治疗

目前应用耳内镜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已充分获得学者们的认可,因其具有直径细小、创伤性小、照明良好、分辨率高等优点。治疗步骤如下:1.用直径2.7mm耳内镜观察外耳道内组织形态变化,菌丝颜色及性质,同时进行取样,送高倍镜检找真菌菌丝或真菌培养,明确诊断。2.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清理工具根据患者耳道及分泌物情况可选择耵聍钩、膝状镊、麦粒钳、负压吸引器等组合。尽量将外耳道及鼓膜表面的真菌丝和分泌物清理干净,部分患者可辅助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以求完全清理。对于外耳道较为狭窄的患者,很难一次完成完全清理,可在药物治疗之后再次清理。用药方面首先需要确定病灶部位,先用吸引器或镊子、耳用息肉钳等彻底去除外耳道的分泌物及结痂,然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清洁耳道,用小棉签拭干后开始治疗。给予参比组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患者头偏向对侧,用耳用一次性医疗棉签将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均匀涂抹于患者外耳道,若发现病灶有侵犯鼓膜,则应在鼓膜表面缓慢涂抹少许,2/天。嘱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禁止挖外耳道,防止外耳道进水,禁用其他药物,连续治疗14d。给予实验组氟康唑注射液耳浴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进行治疗,患者头偏向对侧,在清洁外耳道后,抽取氟康唑注射液2mL,缓慢推入患者外耳道,使药液接近患者外耳道口并压耳,保持耳朵向上静止10min。行耳浴时注意使鼓膜和外耳壁充分接触药液,然后倾倒药液,并用无菌棉球、耳用一次性医疗棉签擦干,2/天。之后再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同参比组),嘱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禁止挖外耳道,防止外耳道进水,禁止使用其他药物,连续治疗14d

总结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真菌性外耳道炎病灶多局限于外耳道,偶尔会侵及患者中耳和乳突开放腔。由于外耳道处于略偏酸的环境中,有利于滋生真菌,多种病因均可导致外耳道中的pH值变化,造成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为曲霉菌、白色念珠菌、桔青霉等,它们易侵袭耳道皮肤和毛囊,因此治疗时多以抗这些真菌的药物为主。真菌在外耳道大量繁殖侵袭会引起皮下组织弥漫性炎症,使外耳道上皮发生充血、糜烂,大量的干酪样分泌物或者颗粒物会形成干痂。治疗时必须彻底清除耳道内的物质,并维持其干燥,再局部应用药物。目前有药物治疗、耳显微技术+声频共振系统物理治疗、溶液耳浴治疗、中医等方法,然而由于临床上广谱抗生素与激素的使用造成了耐受,而且静脉滴注抗真菌药物也可能会引起患者重要器官功能的损伤。目前尚无专用的抗真菌滴耳液,也没有统一完善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治疗方案,而且有些患者会自行购买抗生素滴耳液,使用不当反而加重了真菌感染,因此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对病人的早日康复至关重要。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效果较好,但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考虑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氟康唑是一种氟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可强力灭活新型隐球菌、假丝酵母菌以及大小孢子菌等,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繁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