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出院后的居家护理是病情控制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心绞痛、心梗等急性发作风险,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以下从 5 个核心方面,为患者和家属整理简洁易懂的护理要点。
一、饮食护理:控脂限盐,均衡营养
饮食调整是冠心病护理的基础,核心原则为 “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减少血管负担。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下,避开咸菜、腌肉、加工零食等高盐食物,烹饪用柠檬汁、醋、香草替代含盐调味品。
限制脂肪摄入,避免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优先选择橄榄油、茶籽油等植物油,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 25 克。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如鳕鱼、秋刀鱼),补充 Omega-3 脂肪酸;适量摄入瘦肉、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每天 500 克以上蔬菜和 200-350 克水果,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用力排便易诱发心绞痛)。
二、用药管理:遵嘱服药,切勿擅自调整
冠心病患者出院后需长期规律用药,核心是 “遵医嘱、不擅自停药或改量”。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降压药、硝酸酯类药物等,需严格按剂量、按时服用。
抗血小板药通常需服 1 年以上,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控制血脂,即使血脂正常也需遵医嘱调整,不可自行停用。用分药盒或手机闹钟提醒,避免漏服、错服,固定每日服药时间(如晨起空腹)。
了解药物副作用:抗血小板药可能导致牙龈出血、黑便,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肉酸痛,硝酸酯类药物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切勿自行停药。
三、病情监测:警惕信号,及时就医
居家期间需密切监测身体变化,做到 “早发现、早干预”。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和心率(60-100 次 / 分钟),记录数值方便复诊参考。
警惕危险信号:胸闷、胸痛、压榨感,或心慌、头晕、气短、出冷汗、下肢水肿,可能是病情加重。尤其是胸痛持续 15 分钟以上不缓解,或伴随呼吸困难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定期监测体重,若 1 周内增加超过 2 公斤,可能是液体潴留,需及时告知医生。出院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按时复诊,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心脏功能和血管情况,不可因症状缓解忽视复诊。
四、运动康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合理运动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需遵循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原则。出院后 1-2 周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在床上做握拳、抬腿、活动关节等简单肢体活动,避免剧烈动作。
3-6 个月逐步恢复运动,先从散步开始,每次 10-15 分钟,每周 3-4 次,后根据体能增至 30 分钟。选择太极拳、慢走、慢跑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避开快速跑、登山、举重等剧烈及对抗性运动。
运动时以 “微微出汗、呼吸平稳、能正常交谈” 为度,出现胸闷、气喘、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休息。运动时间避开清晨(血压高峰期)和饭后 1 小时内,运动前做 5 分钟热身,运动后做 5 分钟放松。病情不稳定者(如近期发作心绞痛),遵医嘱调整运动计划。
五、生活管理:规律作息,心态平和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病情稳定的保障。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前 1 小时不看手机、不看刺激性电视,可听舒缓音乐、温水泡脚助眠。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过度兴奋、愤怒、焦虑会升高血压,诱发心绞痛),通过养花种草、与家人朋友沟通、培养书法、绘画等兴趣爱好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避免过度劳累,出院后 3 个月内不做搬重物、拖地、爬高楼等重体力劳动,日常活动以不疲惫为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可能诱发肺部感染,加重心脏负担),保持室内通风。
冠心病出院后的护理是长期坚持的过程,患者和家属需将饮食、用药、监测、运动和生活管理融入日常。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及时沟通病情变化,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风险,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