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科学的日常护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可以降低不适症状和并发症,更是神经功能康复的前提条件。在日常护理中,患者和家属只需要抓住生命体征监测、饮食管理、并发症预防、功能训练和心理护理这几个核心关键点,就可以保证平稳、顺利的度过康复期。
1.生命体征监测:守住康复“安全线”
脑出血后3~6个月是血压波动关键期,应每天监测并记录血压,将收缩压稳定在14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则应稳定在13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如果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或血压持续3天超过标准范围,则应立即就医诊治。
此外,也要每日监测意识、体温和呼吸。如果患者意识异常,出现嗜睡、烦躁、无法正确回答问题等,可能是病情发生了变化;体温≥38.5℃,可能是肺部感染或颅内异常信号,需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并就医;出现呼吸急促、咳痰费力等,要调整休息姿势,并帮助患者拍背排痰,避免堵塞气道。
2.饮食管理:为康复提供能量
饮食应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可以保证身体恢复所需能量,同时降低代谢负担。建议选择小米粥、软面条、杂粮饭、鸡蛋、瘦肉等,将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2g/kg体重(如60kg患者每天吃50~70g蛋白质),以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恢复。同时,注意补充膳食纤维和水分,预防便秘。建议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200g左右水果(香蕉等刮成泥食用);每日饮用1500~2000ml的水,少量多次。
需要注意,要避免腌制食品、加工食品、肥肉、油炸食品,以及人参等过于滋补的食物,以免影响血压波动;每日摄入盐量控制在5g以内。
3.并发症预防:降低身体损伤
脑出血患者因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要做好预防减少康复阻碍。
(1)预防压疮:帮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拉拽,以免皮肤损伤;将软枕垫在骶尾部、足跟、肩胛部等骨头突出部位,减少局部压迫;每天用温水擦拭身体,并及时擦干,保持皮肤干燥;定期更换、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
(2)预防肺部感染:每天早晚各帮患者拍背1次,每次5~10分钟,以患者不疼痛为宜,帮助患者排出痰液;长期卧床的患者,可通过让其每天半坐30分钟,减少肺部淤血。
(3)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需要家属协助其进行脚踝屈伸训练,即勾脚、伸脚,每次10~15下;或缓慢弯曲和伸直膝关节、髋关节,每个关节活动5~10次,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4.康复训练:唤醒机体功能
脑出血患者要适时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肢体功能训练:卧床期需家属协助进行被动训练,如抬臂、屈腿,每个动作保持5秒,每次15~20分钟;能坐起或站立后可进行平衡能力训练,从靠坐到站立循序渐进,每次10分钟,逐渐延长时间;能行走后则要训练步态,从慢走开始,同时进行手部抓握等训练,此时需要家属在旁保护,以免患者突然摔倒。
(2)语言功能训练:患者说话不清晰时,先练习单字,如“渴、水”,每天反复练习10~20次;能说单字后练词语,如“喝水”,逐渐过渡到短句,如“我要喝水”;或通过患者熟悉的物品图片,激发语言记忆。
(3)吞咽功能训练:可通过伸舌、顶腮动作训练舌头灵活度,或遵医嘱用冰棉签轻擦咽喉部,刺激吞咽反射,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进食能力。
5.心理护理:筑牢精神支撑
脑出血患者可能会因病情折磨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延长康复进度。因此家属要做好心理护理,多给予患者陪伴和照顾,主动和其聊天或倾听,鼓励她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避免打击或反驳患者,多提供情感支持。如果患者出现拒绝进食、自伤想法,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专业手段干预。
6.结束语
脑出血患者想要好好康复,必须做好日常护理,包括基础生命体征监测、饮食结构调整、预防并发症、康复训练以及心理调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只有严格执行护理计划,才能保证患者尽快康复,回归正常生活。此外,日常护理中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和医生沟通,随时调整护理方案,保障康复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