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崴脚后别慌,中西医结合教你科学处理,避免留后遗症

期次:30期

版号:44作者:马婷崇州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5791次浏览[发表证书]

生活中,上下楼梯踏空、运动时落地不稳、雨天路面湿滑……稍不注意就可能崴脚。很多人觉得“崴脚是小事,忍忍就好”,却不知不当处理可能导致韧带松弛、反复崴脚,甚至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1.先判轻重:崴脚后第一步不是揉,是“评估”

崴脚在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多因踝关节突然扭转或过度牵拉,导致韧带、肌腱或关节囊损伤。首先要通过“一看二动三按压”初步判断伤情:看脚踝是否迅速肿胀、皮肤是否发紫(皮下出血);尝试轻轻转动脚踝,看是否有剧烈疼痛或活动受限;按压脚踝外侧(最易受伤的韧带区域),若按压点剧痛,可能存在韧带撕裂甚至骨折风险。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脚踝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肿胀范围大且疼痛剧烈;受伤超过24小时仍无缓解,或反复肿胀。这类情况可能伴随韧带断裂、撕脱性骨折,需通过X光、CTMRI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2.西医急救:“POLICE原则”稳住急性期,减少损伤

P-Protect(保护):立即停止活动, 避免任何会引起疼痛的动作。根据损失的程度,可借助拐杖或轮椅避免患肢负重,或用支具、夹板固定踝关节,防止二次损伤。

OL-Optimal Loading(适当负荷):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尽早进行一些无负重的活动(如脚趾活动、空中写作等),逐渐过渡到轻微负重行走。适当的、无痛的负荷可促进组织修复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或用冷冻后的湿毛巾)敷在肿胀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一次。伤后48小时内冰敷效果最好。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皮下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

Compression(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从脚踝下方开始,向上螺旋式包扎,松紧度以能伸入一指为宜。加压可限制肿胀范围,支撑脚踝,但不要过紧,避免影响血液循环(若出现脚趾发麻、发紫,需立即松开调整)。

Elevation(抬高患肢):坐下或躺下时,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可垫枕头),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3.中医干预:消肿止痛+修复韧带, 分阶段调理

1)外敷:中药消肿,通络止痛。早期可以用中药冷敷,当肿胀趋于稳定可改用中药温敷。中医常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红花、当归、乳香、没药等,研磨后用黄酒或温水调成糊状,敷于脚踝肿胀处,用纱布固定,每天更换 1次。也可直接使用中成药膏(如云南白药膏、麝香壮骨膏),通过药物渗透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若脚踝有轻微发热(炎症未完全消退),可先使用“清热消肿”的中药(如金银花、蒲公英)煮水低温浸泡,待热感消退后再用温通类药物,避免“热上加热”加重炎症。

2)推拿与针灸:疏通经络,恢复功能。肿胀明显减轻后(约1周后),可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轻柔推拿:用拇指按揉脚踝周围的穴位(如昆仑穴、太溪穴、解溪穴等),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再缓慢活动脚踝,顺时针、逆时针各转动10次,帮助放松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若存在韧带粘连、活动受限,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脚踝周围的穴位(如申脉、丘墟、悬钟等)留针20分钟,每周2~3次,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加速韧带修复。

4.康复训练:中西医结合“练”,避免后遗症。

1)基础训练:激活肌肉,恢复活动度。勾脚与伸脚:坐姿或卧位,缓慢勾起脚尖(尽量靠近小腿),保持3秒,再缓慢伸直脚尖,重复10~15次,每天3组。踮脚尖:站立时(可扶墙保持平衡),缓慢踮起脚尖,保持2秒后放下,重复10次,逐渐增加到20次。

2)进阶训练:增强平衡,预防复发。单脚站立:站稳后抬起健康的脚,用受伤的脚单脚站立,初期可睁眼练习,逐渐过渡到闭眼练习,每次保持10~30秒,每组

10次,每天3组。该训练能增强脚踝的平衡能力,提升本体感觉(身体对关节位置的感知)。弹力带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脚踝上,缓慢向外侧、内侧转动脚踝,每个方向重复10次,每天2组。

4.结论

崴脚虽常见,但科学处理是关键。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用西医急救控制急性期损伤,又用中医调理促进修复,再配合康复训练增强稳定性,才能真正实现“快速恢复、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