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历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力逐步升高,我国心衰流行病学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35岁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为1.3%,估计现有心衰患者约为900万人,并且心衰患者的数量还在逐年增长。这些数据显示,心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所以提早预防心衰加上合理和的治疗和养护对减少心衰病人,降低恶化概率十分重要。
一,什么是心衰
心衰全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共同通路即为所有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后都可导致心衰。大多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得作为人体动力泵的心脏射血不足无法满足机体日常活动,代谢的需要。伴随这心衰患者常会发生乏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压力,也会对患者的生活经济带来严重的负担。
二,心衰患者的早期症状表现
1.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最普遍的心衰早期表现之一,呼吸苦难主要是由于心动力不足造成的肺部淤血和肺活量下降造成的,症状轻者在体力劳动或运动后会感到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严重者在静息状态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并且十分容易疲劳,易发生夜间呼吸困难。
2. 咳嗽咳血:咳嗽咳血是由于肺部淤血,肺泡和肺支气管淤血所引起的。心衰引起的咳嗽和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症状不同,心衰引起的咳嗽常有以下特点:频繁干咳,伴有胸闷气息急促,活动后咳嗽症状加重,夜间睡觉平卧,平躺时咳嗽症状加重。
3. 水肿:心衰早期,心脏收缩力减弱导致排血量减少,静脉血回流受阻,体内水钠潴留使得血容量增多,最终导致静脉压升高,引起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淋巴回流受阻,表现为水肿。在水肿早期可出现体重增加,当体液潴留达到五公斤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水肿症状,常见于下肢,用手指按压可出现凹陷并且回弹很慢,且伴有夜间尿量的增加
三,为何秋冬要格外重视心衰?
为什么秋冬季节要格注重心衰病人?因为秋冬季节天气变冷,是感冒,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节。各种感染导致的,咳嗽,发烧,心跳加快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并且气温降低后,人体外周血管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增加以及血压上升。血压上升也会加剧心脏的负荷,导致心衰患者病情加重,是心脏功能恶化。
四,秋冬季节如何养护?
1.注意保暖: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和一些流行性病菌很容易使得心衰患者病情加重,应该注意保暖。尤其是在抵抗力低的老年群体中,调查发现大多老年人秋冬季都易得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感染引起的咳嗽症状已经减轻但是气喘却越来越严重,这可能是引发了心衰,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测,切不可大意了事。
2. 注意饮食,限水限钠:心衰患者忌暴饮暴食,不可吃的太咸,强调低盐饮食。油腻不好消化的食物也要尽量避免。煲汤进补是我们常见的饮食方式,但心衰患者应注意汤水的摄入量,过多的水分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很多心衰患者本身每天需要口服利尿剂来减轻水肿,更要注意水的摄入量。提醒心衰患者的是口服利尿剂要注意监测血电解质,防止低血钾的发生,由于长期利尿引发低钾会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脏病。食物中香蕉、海带、菠菜等含钾丰富,可适量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粗纤维食物可减少便秘的发生,也有利于减少心衰患者的病情发作。
3. 监测体重:心衰患者可以每日在家进行体重检测,若在三天内突然体重增加五斤左右,可能是水钠潴留引发了水肿,需要去医院就诊或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利尿剂。
4. 注意休息和适度运动:心衰患者忌剧烈运动增加心脏负担,但是要适度运动。心衰严重需卧床休息时,需要协助患者做一些保健动作,以防止下肢血栓的形成,临床情况改善后在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鼓励体力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
心衰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管理,秋冬是心衰发病的高危季节,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不能自己随意停药减药,要定期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