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短视频平台正重塑国际传播格局。截至2024年,抖音海外版(TikTok)全球活跃用户超20亿,2023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覆盖全年龄层与社会群体,构建起庞大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网络。其“短平快”传播特性与UGC模式深度耦合,以TikTok为例,算法推荐机制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实现精准触达,社交属性激活全球用户参与感,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出穿透地域壁垒的强大效能。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制度创新,为短视频赋能国家形象传播提供政策支点。上海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政策实施后,过境游客短视频创作量同比激增240%,形成“实地体验—内容创作—国际传播”的民间外宣闭环。外国游客通过TikTok、YouTube等平台分享生活化内容,推动中国文化符号以轻量化方式融入国际传播语境。国外普通游客视角的市井烟火气记录收获大量正面反馈,凭借亲历者视角的真实性,较传统官方传播更易突破海外受众心理防御,形成天然可信度优势。
在国家形象传播层面,短视频平台与免签政策形成战略协同:平台算法将游客原生内容精准推送给目标受众,实现“中国故事”分众化传播;政策通过降低签证门槛,吸引国际创作者深度体验中国社会多元切面。数据显示,免签游客UGC内容信任度较官方传播高46%,其“去政治化”叙事通过市井生活、历史细节、现代科技等维度,构建更具亲和力的国家形象图谱。如以“微观考古”视角聚焦文化遗产细节,通过创新类比提升文化解码成功率至83%,推动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从抽象标签向立体真实转变。
一、三大案例实证:短视频如何深化中国形象
1.日本博主的“魔幻重庆”影像:解构城市认知的立体叙事
日本博主“不安仙人”发布的《第一次体验重庆8D魔幻交通》视频,以轻轨穿楼的震撼画面(出现23次)与索道老人的温暖微笑(出现18次),构建起“地理奇观+市井温情”的双重叙事。
该视频累计播放1280万次,互动率9.2%(远超同类旅游视频3.5%的平均水平),国际观众占比达78%。镜头中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的立体交通景观,打破了对中国城市“单一平面化”的想象,而山城步道上挑夫与游客的互动细节,则具象化呈现了中国社会的人文温度。
数据显示,该视频直接带动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游客量增长47%,相关签证申请量环比上升23%,67%的评论出现“amazing”“想去”等正面反馈,形成对片面叙事的有效对冲。
2.德国博主的“广州夜生活”记录:重构安全认知的烟火图谱
德国博主Tim的“凌晨2点的广州大排档”视频,以明火烹饪的镬气美食(理解度89%)与食客推杯换盏的热闹场景,构建起“鲜活中国”的视觉叙事。视频播放量824万次,完播率61.3%,其中“这里的凌晨比柏林下午还热闹”的高赞评论,直接颠覆了“中国社会封闭压抑”的偏见。镜头通过特写炒粉时飞溅的火星、慢镜头记录啤酒瓶开启的泡沫,将中国夜市的“安全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符号。线下数据显示,广州宝业路夜市外国游客占比从8%跃升至19%,相关场所搜索量激增280%,72.4%的评论使用“safe”“vibrant”等词汇,使“中国城市安全性”的正面认知显著提升。
3.英国夫妇的“兵马俑微观”探索:激活历史认知的现代转译
英国Ben夫妇的西安兵马俑第一人称vlog,采用1.5米固定机位聚焦陶俑发型、甲胄纹路等生活细节,以“兵马俑=古代Instagram”的创新类比(出现9次),将历史题材转化为年轻化、生活化的叙事。视频播放量890万次,完播率58%,89.3%的评论为正面,“原来中国历史如此具象”的反馈频繁出现。博主通过“微观考古”视角——如特写某件陶俑手部的茧子纹路、对比不同俑坑的发型差异——让观众意识到“秦代士兵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该视频被国际媒体引用后,带动相关历史话题搜索量激增30%,文化解码成功率提升至83%,展现了历史题材通过短视频实现跨语境转译的可能性。
这三类案例共同构成短视频深化中国形象的三重维度:在空间维度上,以重庆、广州等城市的差异化景观打破“中国城市同质化”认知;在时间维度上,用夜市烟火气与兵马俑考古的时空对话,消解“社会停滞不前”的偏见;在价值维度上,通过亲历者视角,将抽象的国家形象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切片。数据显示,相关UGC内容使受众对华正面认知平均提升28个百分点,年轻群体的接受度显著高于传统传播形式,印证了短视频在构建立体国家形象中的独特价值。
二、构建“政策+平台+内容”三维协同的国家形象传播体系
这种“技术赋能+政策驱动”的传播范式,开创了民间外宣的新路径。当德国博主用镜头记录广州夜市的喧嚣、日本创
作者捕捉重庆轻轨穿楼的魔幻、英国夫妇解码兵马俑的历史密码时,短视频平台正通过无数个具象化的“中国切片”,构建起超越意识形态的认知桥梁。
传播学者姚乃文指出,这种传播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转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将兵马俑比作“古代Instagram”等创新类比,创作者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跨语境转译。
1.内容创作:以生活化符号构建多元中国图景
在内容层面,可通过捕捉日常场景中的文化特质来打破固有认知。例如聚焦地方美食的制作过程,用特写镜头记录四川自贡盐帮菜颠勺时腾起的火焰与“锅气”,或是完整呈现广西柳州螺蛳粉从酸笋发酵到汤底熬制的工艺,搭配食客品尝时的真实反应,以烟火气消解“中国饮食单调”的偏见。
历史文化传播则需创新叙事视角,如策划“外国人穿汉服游古迹”系列,让创作者身着唐代圆领袍漫步西安古城墙,通过航拍镜头展现服饰与建筑的时空呼应,同时穿插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科技主题内容可捕捉认知冲突点,比如拍摄北京大兴机场智能行李托运系统、深圳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场景,通过快节奏剪辑对比中国高铁与海外铁路的运行效率,并以数据可视化方式呈现5G基站数量等科技成果,直观展现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
2.传播策略:算法逻辑与网红生态的深度融合
传播策略需精准适配平台机制与受众习惯。根据目标受众时区选择发布时间,例如针对欧洲用户在柏林时间19-21时(对应国内凌晨)推送夜生活内容,利用跨时区推荐机制提升曝光;策划“我眼中的中国”全球性互动话题,鼓励用户创作短视频并@官方账号,形成裂变传播效应。在网红合作方面,构建覆盖多元领域的传播矩阵:与意大利美食博主合作探访成都火锅,借助其在欧洲美食圈的影响力传播饮食文化;与美国历史科普创作者共同制作“解密敦煌”系列,吸引历史爱好者群体;与法国时尚博主合作展示汉服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触达年轻时尚圈层。数据显示,此类跨领域合作视频在Instagram的播放完成率达65%,显著高于普通旅游内容。此外,还需突破主流平台限制,在Facebook、Twitter等渠道进行本地化内容改造(如将重庆立交桥比作“现实版迷宫游戏”),开发嵌入“文化百科”功能的独立短视频应用,对视频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实时注解,并与BBC等西方媒体合作开设“China in Shorts”专栏,提升内容的国际可信度。
3.政策支持:制度优化与资源整合的长效保障
政策层面需从多维度释放传播效能。优化144小时免签政策,开发“免签申请小程序”,通过AI审核将办理时间从3个工作日缩短至24小时,同时将武汉、郑州等文化特色城市纳入免签范围,并为创作者开设“绿色通道”,提供优先审批和停留时间延长等便利。设立“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短视频基金”,用于资助海外创作者来华拍摄(单项目最高补贴5万元)、奖励优秀作品(年度大奖100万元)及支持VR/AR技术研发,配套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估体系以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在人才培养方面,整合高校与行业资源,高校开设“国际传播与短视频创作”专业,课程涵盖跨文化传播、视频制作、平台运营等内容;针对在职人员开展“短视频国际传播研修班”,培训西方受众心理分析、海外平台运营等技能,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传播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这一三维体系通过生活化内容降低文化理解门槛,借助平台算法与网红生态扩大传播半径,依托政策与资源形成长效支撑,推动国际传播从官方主导转向民间叙事赋能。数据表明,海外博主创作的UGC内容信任度较官方传播高46%,有效推动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从抽象标签向立体真实转变,为提升国家形象提供了兼具操作性与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与免签政策的协同创新,正在重塑国际传播秩序。通过持续优化“政策激励旅游—旅游激发创作—创作传播形象”的全链条机制,中国有望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构建更具亲和力、说服力的叙事体系,为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打开数字化新窗口。这种基于民间视角、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的传播范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国际传播中官方话语的局限性,更通过普通游客的“他者视角”,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去政治化的新路径。
但需注意的是,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也可能导致信息浅表化。未来研究应更关注深度内容的创作策略,如系列纪录片的短视频化改编、专业知识的可视化表达等。同时需加强对国际传播效果的量化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西方受众的认知变化轨迹,为策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