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血液净化:像“清洗站”般守护健康,运作原理全解析

作者:石磊

柳州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7:36:13709次浏览[发表证书]

当肾脏功能衰竭、药物中毒或自身免疫病引发危机时,血液净化技术如“清洗站”,通过体外循环清除毒素与多余水分,既是肾病患者的“生命维持机”,也是危重症治疗的“跨界武器”。

1.血液净化的核心原理:三大机制协同“剿毒”

血液净化通过弥散、对流、吸附三大物理机制,对不同分子量的毒素进行差异化清除,其原理类似于“筛子过滤+磁铁吸附+水流冲刷”的组合。

1)弥散:小分子毒素的“浓度逃逸”。溶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依靠浓度差进行转运,主要清除尿素、肌酐、尿酸等小分子毒素。以血液透析为例,透析液中的溶质浓度低于血液,毒素分子会自发穿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终末期肾病患者每周需通过透析清除9~12克尿素,而健康肾脏每日仅能排出此量,透析的效率可见一斑。不过,弥散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欠佳,例如β2微球蛋白等中分子毒素难以通过此方式清除。

2)对流:中分子毒素的“水流搬运”。溶质随溶液移动的方向通过半透膜,依靠膜两侧水压差跨膜转运,主要清除中

分子毒素。血液滤过技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超滤作用将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质一起“冲刷”出去,再补充置换液维持体液平衡。其对中分子毒素的清除率比血液透析高30%~50%,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更适合危重症患者。但此过程会损失部分营养物质,需及时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等。

3)吸附:大分子毒素的“精准捕捉”。通过正负电荷相互作用或分子间力,选择性吸附药物、炎症介质等大分子毒素。血液灌流利用活性炭或树脂吸附剂,可清除普通透析难以处理的中大分子物质,如百草枯中毒时,血液灌流能在24小时内清除80%以上毒素,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免疫吸附技术则更进一步,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精准清除抗双链DNA抗体等致病因子,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2.技术矩阵:覆盖全毒素范围的“立体防御”

血液净化技术已形成覆盖小、中、大分子毒素的“立体防御网”,六大核心技术各显神通。

1)血液透析滤过(HDF):双重机制的高效组合。结合透析与滤过优势,通过

弥散和对流双重机制,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更多中小分子物质。临床研究表明,HDF可使患者死亡率降低17%~20%,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15%。其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合并高磷血症等复杂病例。

2)血浆置换(PE):抗体清除的“快速通道”。将患者血浆分离后置换为新鲜血浆或白蛋白,快速清除致病抗体。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PE可使患者肌力在24小时内显著改善,迅速缓解症状。该技术还用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等急危重症。

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守护者”。在ICU中持续24小时以上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脓毒症患者。CRRT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使严重感染患者死亡率从40%降至25%,有效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

4)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肝衰竭的“人工肝”。针对肝衰竭患者,通过阴离子树脂胆红素吸附柱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柱,同步清除胆红素及炎症介质。该技术可使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从20%提升至60%,为肝移植争取时间或作为过

渡治疗。

3.临床应用:从急救到慢病管理的“跨界突破”

血液净化的应用已突破肾脏病领域,成为多学科危重症治疗的核心技术:

1)中毒急救:快速清除百草枯、有机磷等农药毒素,降低死亡率。

2)肝衰竭支持:人工肝系统暂时替代肝脏解毒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3)心脑血管疾病:定期血液净化可降低血脂、清除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4)自身免疫病:快速控制病情,减少激素用量,降低感染风险。

5)多器官功能衰竭:在ICU中维持内环境稳定,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4.未来展望:科技赋能,守护生命

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材料的发展,血液净化正从“被动清除”向“主动修复”迈进。智能吸附材料可精准识别致病因子,干细胞联合治疗有望修复受损器官,便携式设备将使患者在家中即可完成治疗。

血液净化这条守护生命的“绿色通道”,正以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方式,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