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中医角度——姜、葱、蒜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

作者:杨勇军

巴州勇军诊所 发布时间:2025-06-13 17:29:32670次浏览[发表证书]

生姜、葱、蒜是厨房中最常见的“调味三剑客”,不仅能让菜肴香气扑鼻,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黄帝内经》提出“药食同源”理念,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明确了日常食材的养生价值。这三种食材均属'辛温”之品,却各有侧重,掌握其正确用法,能在三餐之间守护健康。

1.识性味:三物的中医本质

《黄帝内经》认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生姜、葱、蒜虽同为辛味,但性味功效各有特点: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中医称其“走而不守”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温中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生姜不同部位功效有别:生姜偏于解表散寒,干姜偏于温中回阳,生姜皮则能利水消肿。葱: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其辛温之性更偏于“通阳”,葱白(根部白色部分)是药用核心,能解表发汗、通阳散寒,葱叶可助阳气升发,葱须擅长祛风通络。蒜: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辛烈之气最强,具有“温中消食解毒杀虫”的功效。生蒜偏于解毒杀菌,熟蒜则保留温中之力,减少了刺激性。

2.顺时令:跟着季节吃对三物

《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三物的使用需顺应季节变化:春季:阳气初升,宣用葱助生发。早春寒邪未退,用葱白3段煮水喝,可预防风寒感冒;生姜可少量搭配,如晨起喝生姜红枣茶,助阳气升发;蒜性偏烈,春季需少生食,以免助火生燥。夏季:暑湿当道,生姜是佳品:署天易贪凉伤脾,做菜时放生姜可温胃防凉,如炒苦瓜加姜丝,平衡寒性;葱可搭配冬瓜、绿豆等清热食材,如冬瓜汤加葱段;蒜可少量生食,帮助杀灭夏季滋生的细菌,但不可过量以防上火。秋季:燥气当令,需减少辛温用量。若秋季偶感风寒可用生姜配梨煮水,解表又润燥;葱建议煮熟后用,避免加重燥邪;蒜宜熟食,如做蒜香茄子,既保留功效又不伤津液。冬季:寒邪盛行,三物可多用。炖羊肉时加生姜、葱段,增强散寒暖身功效;蒜可搭配根茎类蔬菜,如大蒜炒萝卜,温中消食又助御寒,符合“冬宜温补”原则。

3.辨体质:不同人群的食用法则

《黄帝内经》主张“因人施治”,三物的使用需结合体质:虚寒体质(怕冷、易腹泻、手脚凉):适合多吃生姜和葱晨起用生姜3片煮水,加少许红糖;做菜时多放葱段,如葱白炒鸡蛋;蒜可搭配羊肉、鸡肉等温补食材,增强散寒效果。热性体质(易上火、口干、便秘):需控制用量。生姜可煮水后只饮汤不吃姜,减少热性;葱建议做熟后少量用;蒜尽量熟食如蒜蓉蒸娃娃菜,搭配凉性蔬菜中和。特殊人群:脾胃虚弱的老人和儿童,建议吃熟姜、熟蒜,避免生食刺激肠胃;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时,暂停生食三物,以防加重热证;孕妇可适量吃熟姜和葱,生蒜需谨慎,以免刺激肠道。

4.避禁忌:这些误区要避开

《黄帝内经》警示“五味过甚则伤五脏”,三物使用需注意禁忌:忌过量生食:生姜过量易“上火”,出现口干、咽痛;生葱过量可能刺激肠胃,引发不适;生蒜过量会损伤胃黏膜,还可能加重眼部不适,忌搭配不当:生姜不宜与兔肉、马肉同服易引发肠胃不和;葱不宜与蜂蜜同食,可能导致腹胀;蒜不宜与补药同服,以免降低药效。特殊情况忌用:夜间不宜多吃生姜,以免扰动阳气;服药期间需咨询医生如服用中药时,需遵医嘱忌口生葱蒜,

结语

生姜、葱、蒜虽为寻常食材,却蕴含着《黄帝内经》“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正确使用它们,需知晓性味、顺应时令结合体质、合理搭配,才能在日常饮食中发挥其散寒、温中、解毒的功效,又避免不当食用损伤健康。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饮食有节,谨和五味”,掌握这“厨房三剑客”的使用之道,让平凡食材成为守护健康的日常良方,便是对中医养生最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