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纪要》称CT检查引起的癌症占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的5%,引发热议。但“不谈剂量谈辐射纯属要流氓”,脱离剂量和临床价值谈风险是误区,莫因恐惧耽误疾病诊断。
1.CT检查:医学诊断的“火眼金睛’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它利用x射线的穿透力对人体逐层扫描,扫描时穿透人体组织后的又射线信号由专门探测器捕捉,被送入计算机进行复杂处理与重建,最终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精细图像,这一高科技检查手段能清晰勾勒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形态轮廓、结构细节,对医生发现很多传统检查难以捕捉的细微病变助力极大,像萌芽期的肿瘤、不易察觉的微小骨折以及各种复杂血管病变等。当今医疗领域,CT扫描技术用得极普遍且很关键,肿瘤学诊断时,医生靠它精准定位肿瘤方位、测量体积大小、描述形态特征、分析与邻近组织关系,为个性化治疗方案打下基础,急诊室紧急情况中,CT像和时间赛跑的一样,可快速筛查脑出血、瓯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凶险病,给患者抢救治疗时机,骨科领域,CT技术成像能力强,能把骨折细节展现得特别好,有力支持医生制定精确复位和固定策略CT扫描在临床诊疗里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2.CT检查的辐射真相:剂量决定风险
CT扫描靠x射线技术生成体内影像,又射线有电离效应确实可能伤害人体细胞,尤其会给DNA结构带来不良影响,理论上增加细胞癌变的潜在风险,不过要知道辐射风险和接受的剂量密切相关,抛开剂量单纯谈危害没科学依据。
毫希沃特(mSv)是CT检查辐射剂量的计量单位,由于扫描部位和检查目的不同,剂量范围差别很大,普通头部或者胸部CT扫描剂量大概在1到5毫希沃特,心脏CT或者CT血管造影(CTA)剂量在5到15毫希沃特之间波动,肺癌筛查用的低剂量胸部CT辐射剂量低至0.5到1.0毫希沃特,全腹部常规剂量扫描的剂量比较高约为36毫希沃特,并且每个人每年从宇宙射线、土壤辐射等自然界来源接受的天然辐射量总共约2.4毫希沃特而一次像从北京飞往纽约这样的长途飞行,乘客受到的辐射剂量大致在0.1到0.2毫希沃特之间。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研究表明,辐射诱发癌症风险和所受剂量呈线性相关趋势,不过只有剂量累积到一定程度这一风险才会显著跃升,常规CT扫描时,个体单次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能确定引发健康损害的阈值,其致癌潜在可能性极小几乎可忽略不计,做一次5毫西弗剂量的CT检查,个体一生因此患癌风险约0.025个百分点,比吸烟、空气污染等日常生活常见致癌风险因素低得多。所谓“CT检查导致5%癌症发病率的研究,不过是依据特定理论数据模型作出的一种推算,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构建该模型时,国际间的差异性、辐射剂量控制技术的不断革新,婴幼儿等高危人群的个性化特征都没有被全面考虑进去,现实中患癌风险比这一理论推算结果要低得多。
3.科学看待CT检查:平衡风险与获益
病患及其诊疗医师是否采纳CT扫描要看病情评估是否准确,要全面权衡风险和益处,很多时候CT扫描给出的诊断信息多于其可能带来的辐射隐忧,疑似肺癌高风险人群用低剂量胸部CT筛查能在癌症早期发现病灶,大大提高治愈和生存的几率,此时CT扫描的好处相当明显。
医生在开具CT检查医嘱时,也会遵循严格的适应症原则,确保检查的必要性。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CT设备在降低辐射剂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减少了患者接受的辐射量。
患者自身也应正确认识CT检查,不要因恐惧辐射而拒绝必要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在检查过程中,可主动向医生了解检查的目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总之,CT检查是重要诊断手段,虽有辐射风险但非“洪水猛兽”。脱离剂量和需求的恐惧无意义,应理性看待,遵医嘱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