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多囊肾≠多囊卵巢:别让“多囊”混淆了你的健康认知

作者:王运敏

通用医疗成都三六三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5:10:52909次浏览[发表证书]

临床诊疗中,常遇患者因名字都有“多囊”,将多囊肾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混淆。有人拿多囊卵巢检查报告担心发展成肾衰竭,有人因多囊肾病史担心影响生育。这些误解徒增焦虑,还可能延误针对性治疗,实际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发病部位、病因和治疗方案都有本质区别。

1.名字相似,却是不同系统的“陌生

多囊肾是遗传性肾脏疾病,影响泌尿系统。病情进展时,患者肾脏会出现无数大小不等的囊肿,压迫正常肾组织,致肾功能衰退,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它始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逐步侵蚀肾脏结构。

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内分泌代谢素乱性疾病,累及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患者卵巢有多个未成熟小卵泡,是卵泡发育障碍表现。该病以雄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胰岛素抵抗、肥胖等代谢问题,影响女性生育和↘全身健康。

简猻涞蛘济秼イ拦峪ほ嬲潷屈濒比说,多囊肾是肾脏的“结构破坏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内分泌的“调节紊乱者”,二者分属不同医学领域,无直接关联。

2.病因溯源:先天遗传与复杂因素的分野

多囊肾的病因清晰且单---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约占病例的 90%,由 PKD1 PKD2 基因突变导致;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多在婴幼儿期发病,预后极差。这意味着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概率携带致病基因,且迟早会出现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则复杂得多目前认为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中有糖尿病、肥胖或月经不调史的女性患病风险更高,而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进一步诱发或加重病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卵巢功能异常。

3.症状表现:全身损害与生殖代谢的差异

多囊肾症状具渐进性和全身性。早期可能无症状,随囊肿增大,患者有腰腹部胀痛、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囊肿破裂或感染时,引发剧烈腹痛和发热。晚期肾功能严重受损,出现尿毒症表现,如恶心呕吐、贫血等,还可能累及肝脏、胰腺等器官出现多发囊肿。

而多囊彖序卵巢综合征症状集中在生殖和代谢领域。青春期或育龄女性常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出血,多毛、痤疮等高雄激素症状典型。因排卵障碍,患者常不孕或反复流产。约 50% 患者肥胖且多为腹部肥胖,易并发2型糖尿病等代谢并发症。

4.诊断与治疗:针对性方案的重要性

多囊肾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和家族史。超声可发现肾内多个液性暗区,CT或磁共振能更清晰显示囊肿大小及肾脏结构。基因检测可明确突变类型,对早期诊断和遗传咨询意义大。治疗上,目前无根治方法,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如控制血压(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避免剧烈运动防囊肿破裂、低蛋白饮食延缓肾功能恶化等。终末期肾病患者需透析或肾移植。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结合临床表现激素水平和超声检查,排除甲状腺疾病、高泌乳素血症等其他疾病后确诊。治疗方案个体化:月经不调者用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有生育需求者促排卵治疗;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代谢;同时强调生活方式调整,减重5%~10%可显著改善症状。

5.走出认知误区,科学守护健康

混淆“多囊”疾病危害大。曾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过度限蛋白致营养不良,多囊肾患者误判病因延误妇科治疗。正确做法是:听到“多囊”诊断,先明确患病部位(肾脏或卵巢),再咨询专科医生(肾内科或妇科/内分泌科),勿自行百度。有家族鷚で褛亓遗传史人群需警惕。多囊肾患者直系亲属应早做超声筛查,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危女性要保持健康体重,定期监测月经和血糖。早发现、早干预可改善预后,健康认知的第一步是厘清概念。多囊肾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虽共享“多囊”二字,却有着天壤之别。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才能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做出正确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与错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