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术后疼痛管理与缓解技巧

作者:李志生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妇幼保健院 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5-06-13 15:08:05903次浏览[发表证书]

手术后的疼痛是许多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还可能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疼痛管理,特别是手术后的疼痛缓解,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醉与疼痛管理的关系,以及术后疼痛的缓解技巧。

1.麻醉与疼痛管理的基础

疼痛管理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感。麻醉与疼痛管理密切相关。麻醉为疼痛管理提供了基础,而疼痛管理则是麻醉效果的重要体现。根据作用范围和应用方式的不同,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等几种类型。

1)全身麻醉:通过药物使患者全身失去知觉,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全身麻醉通常应用于大型手术,如心脏手术、颅脑手术等。在疼痛管理方面,全身麻醉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

2)局部麻醉:通过药物使身体的某一部位失去知觉,而其他部位保持清醒。局部麻醉通常应用于小型手术,如拔牙、缝合伤口等。它可以阻断手术区域的疼痛信号传递,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3)区域麻醉:通过药物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使该区域失去知觉。例如,脊椎麻醉就是通过注射药物到脊椎管,使下半身失去知觉。区域麻醉通常应用于下肢手术、剖宫产等。

2.手术后疼痛的原因与分类

术后疼痛的发生,主要源于手术过程中的创伤、炎症反应以及组织的损害。手术创伤可导致神经末梢的损害,炎症反应则会引起局部组织的肿胀与充血,同时,组织损伤会释放出大量的炎症介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发了术后的疼痛感。依据疼痛的特征及持续时长,术后疼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

1)急性疼痛:一般出现在术后24小时内,主要由手术创伤与炎症反应所引起。这种疼痛通常是暂时的,会随着伤口的愈合及炎症的消减而逐步减轻。

2)慢性疼痛:一般指术后24小时后依然存在的疼痛,其成因可能涉及手术创伤、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等多个方面。这种疼痛可能会延续数周乃至数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手术后如何缓解疼痛

为了帮助患者缓解手术后疼痛,麻醉科医生会采取以下措施:

1)伤口护理:在做完手术后,首先要注意做好伤口的护理工作,避免伤口进水,及时进行伤口消毒工作,及时换药,可以预防伤口感染,也可以减轻疼痛。

2)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的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同时,也可以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来减轻手术切口周围的疼痛。如果疼痛剧烈,还可以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如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盐酸吗啡注射液等进行治疗,但这类药物具有一定成瘾性,不能随便使用,需要严格遵医嘱。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如针灸、按摩、热敷等也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在手术24小时内,可以适当对伤口进行冷敷,也可起到消肿止痛的功效;在48小时之后,还可以适当使用热毛巾热敷。这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从而减轻疼痛感。

4)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区域的疼痛感,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使用止痛泵:在手术结束后,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止痛泵。如果患者感觉到疼痛难忍,可以按压止痛泵,将麻醉药物泵入体内,起到缓解疼痛的功效。

科学的麻醉与疼痛管理是术后恢复的关键。通过采用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创新的疼痛管理策略、加强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以及利用最新技术优化术后恢复,医疗团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