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血管通路居家护理宝典:全方位守护患者“生命线”

作者:王英

柳州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4:51:45838次浏览[发表证书]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化疗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命通道”,承担着输送药物、排出毒素、维持体液平衡等关键任务。它就像一条隐秘却至关重要的高速公路,一旦出现堵塞、破损或感染,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其中约七成可通过规范的居家护理有效预防。本文将从清洁消毒、机械保护、功能监测、心理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五大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细致的居家护理指南。

1.清洁消毒:筑牢感染防控“防火墙”

血管通路直接与外界相通,感染风险高,清洁消毒是预防感染的首要任务。

1)中心静脉导管(CVC)护理。导管接口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每日需用含氯己定(如洗必泰)的抗菌皂,以打圈方式轻柔清洗导管周围皮肤,范围至少达10厘米,确保无污垢残留。洗澡时,务必采用“防水敷贴+无菌纱布+胶布”三层防护,防止水分渗入接口。敷料一旦出现潮湿、污染或松动,应立即更换,更换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触碰导管内芯,防止细菌逆行感染。(2)自体/移植物内瘘护理。透析前,用温和的肥皂水彻底清洁内瘘侧手臂,重点清洗穿刺点周围皮肤,去除细菌滋生的“温床”。透析后24小时内,穿刺点禁止沾水,若需清洁,可用无菌纱布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切勿用力揉搓,以免损伤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关键提示:清洁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摩擦导致皮肤破损;禁止使用酒精、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直接接触导管或内瘘,防止化学性损伤引发感染。

2.机械保护:为“生命线”撑起“保护伞”

血管通路对机械压力极为敏感,不当保护易导致血栓、移位等并发症。

1)穿衣与睡眠。选择宽松、透气的开衫,避免套头衫拉扯导管;内瘘侧手臂禁用紧身手表、手链等饰品,衣袖采用拉链或纽扣设计,便于紧急处理出血。睡眠时,使用“U型枕”固定导管侧手臂,避免侧卧压迫;内瘘侧手臂禁止枕于头下,防止血流受阻引发血栓。(2)活动限制。禁止提重物(超过5公斤)、拖地、抱小孩等需手臂发力的动作;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球、游泳,防止导管移位或内瘘破裂。日常活动时,注意保护内瘘侧手臂,避免碰撞或挤压,如乘坐公交车时,可用手臂护住内瘘部位,减少意外损伤。

数据支持:规范机械保护可使内瘘血栓发生率降低55%,导管移位风险减少70%,显著延长通路使用寿命。

3.功能监测:每日“三查”捕捉异常信号

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需通过视、触、听三方面每日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1)视诊。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硬结,皮肤是否破损或发黑;移植物内瘘需检查皮下有无波动感(提示假性动脉瘤)。若发现异常,应立即记录并联系医生。(2)触诊。用手指轻触血管通路,感受震颤强度(正常如猫喉震动)。若震颤减弱或消失,提示血栓形成风险,需立即停止使用通路并就医。(3)听诊。将听诊器置于通路上方,确认“嗡嗡”血流声是否持续。若声音消失或出现杂音,可能提示狭窄或闭塞,需尽快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工具推荐:家属可制作《血管通路观察记录表》,记录每日检查结果,便于医生评估通路状态。

4.心理支持:驱散患者“心霾”

长期依赖血管通路治疗的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家属应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共同参与护理决策。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5.生活方式调整:为“生命线”注入健康活力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血管通路长期稳定的基础。

1)饮食管理。遵循“低盐、低钾、优质蛋白”原则,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根据血钾水平调整摄入量,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需焯水后食用;选择鸡蛋、鱼肉等低磷高蛋白食物,减轻肾脏负担。(2)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过量饮酒会影响血压稳定,增加血管负担。患者应严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血管通路的居家护理是一场需要耐心、细心与爱心的持久战。通过严格清洁消毒、机械保护、功能监测、心理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延长通路使用寿命。记住:每一次规范护理,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让我们以科学为盾,用爱心守护这条承载希望的“生命线”,让治疗之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