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影响。为确保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患者及家属需注意以下10大事项:
1.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
放疗前需完成CT、MRI、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评估身体耐受性,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沟通病史: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既往手术或放疗史,避免治疗中出现意外风险。心理调节:了解放疗流程和可能的反应,通过与医生沟通、家属陪伴缓解紧张焦虑,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治疗。
2.保护放疗定位标记
放疗前医生会在皮肤表面标记定位线,这些标记是精准放疗的关键。患者需注意:保持标记清晰,洗澡时用温水轻轻冲洗,避免用力搓擦或使用刺激性肥皂、沐浴露,防止标记脱落。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标记部位皮肤的摩擦和压迫。若标记模糊或脱落,切勿自行涂抹,应及时联系医生重新标记,以免影响放疗精准度。
3.注意皮肤护理
放疗可能导致照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干燥、瘙痒、脱皮甚至破溃,护理要点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阳光直射、冷风刺激或热水烫洗。不要随意涂抹药膏、护肤品或化妆品,如需用药需咨询医生,遵医嘱使用医用保湿剂或修复药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破损感染,若出现水疱、破溃等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4.合理饮食与营养支持
放疗期间身体消耗增加,良好的营养状态能增强免疫力、减轻不良反应: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热量摄入。对症调整:若出现口腔溃疡、吞咽困难,可选择软食、流食或半流食,避免辛辣、过硬、过烫食物;若有恶心呕吐,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充足饮水: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促进代谢废物排出,减轻放疗对泌尿系统的损伤。
5.保证充足休息与适度活动
放疗期间身体易疲劳,需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养成良好作息习惯。适度运动:根据体力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劳累:减少体力劳动和长时间脑力活动,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6.监测身体反应与症状管理
放疗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需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局部反应:如照射部位疼痛、肿胀、皮肤变化、黏膜损伤等,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全身反应:如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降低等,若症状明显影响生活,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对症处理。定期复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监测身体状况和治疗效果。
7.避免感染与交叉感染
放疗可能暂时降低免疫力,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与感冒、传染病患者接触,必要时佩戴口罩。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预防口腔感染;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8.遵医嘱完成治疗疗程
放疗需按疗程进行,随意中断或减少剂量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到医院接受放疗,不要无故缺席或推迟,若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治疗,提前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但不要自行停止治疗,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措施缓解症状,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9.放疗期间禁止吸烟饮酒
吸烟危害: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放疗对肺、口腔等部位的损伤,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影响伤口愈合。饮酒影响:酒精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放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还可能影响肝脏代谢功能,降低治疗耐受性。因此,放疗期间及治疗后一段时间需严格戒烟戒酒。
10.治疗后定期随访与长期护理
放疗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长期随访和护理至关重要: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制定的随访计划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转移,以及放疗远期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肺炎、膀胱炎等)。持续护理:放疗后皮肤、黏膜等组织的修复需要时间,仍需注意皮肤保护、合理饮食和规律作息。心理支持: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疗后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需家属和社会的持续关爱,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保持积极心态回归正常生活。
总之,放疗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治疗过程,患者及家属需充分了解注意事项,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促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