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ICU 护理中的感染控制: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

作者:吴珊

宜宾市高县庆符镇卫生院(高县中医医院)发布时间:2025-05-23 13:57:37802次浏览[发表证书]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医院中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核心区域,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免疫力低下,且需要侵入性操作,这使得ICU成为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HAI)的高发区。据统计,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是普通病房的3~5倍,而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更可能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因此,ICU护理中的感染控制不仅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

1.ICU感染的高危因素

ICU感染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患者因素。ICU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原发疾病,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抵抗力下降。此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耐药菌感染风险。(2)侵入性操作。ICU患者常需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如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导尿管留置等。这些操作破坏了人体的天然屏障,为病原体提供了直接入侵的途径。例如: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气管插管绕过上呼吸道 的防御机制,使细菌可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中心静脉导管长期留置可能成为细菌定植和感染的源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长期导尿会破坏尿道的自洁功能,增加感染风险。(3)环境因素。ICU环境复杂,人员流动大,医疗设备密集,且患者之间接触频繁,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此外,ICU内可能存在耐药菌的定植,进一步增加感染防控难度。(4)医护人员因素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不足、无菌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薄弱等均可导致病原体传播。研究表明,手卫生执行率每提高10%ICU感染率可下降5%~10%

2.ICU感染控制的核心措施

针对ICU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控制需采取多层次的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所有感染防控的基础,适用于所有患者,无论其是否确诊感染。核心措施包括:手卫生: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均需严格执行手消毒。个人防护装备(PPE):根据风险选择手套、 隔离衣、口罩、护目镜等。安全注射:避免重复使用注射器,规范锐器处理。(2)侵入性操作的感染防控。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抬高床头30°~45°,减少反流和误吸。每日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冷凝水倒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预防:严格无菌操作置管,首选锁骨下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每日评估导管必要性,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使用含氯己定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严格掌握导尿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系统密闭,避免频繁冲洗。(3)环境清洁与消毒。ICU环境应每日进行彻底清洁,高频接触表面(如床栏、监护仪按钮、门把手等)需增加消毒频次。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应单间隔离,或至少采取床旁隔离措施。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或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4)抗菌药物管理(AMS)。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关键。ICU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团队,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5)监测与反 馈。ICU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统计VAPCLABSICAUTI等感染率,分析原因并改进。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尽管ICU感染控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1)耐药菌的威胁:全球范围内,耐药菌感染率持续上升,亟需新型抗生素和替代疗法(如噬菌体疗法)。(2)新发传染病的影响:COVID~19等新发传染病凸显了ICU感染防控的脆弱性,未来需加强应急准备。(3)智能化感染控制: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技术可用于实时监测感染风险,如智能手卫生监测系统、自动环境消毒机器人等。

4.结语

ICU感染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医院管理者、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只有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才能最大程度降低ICU感染风险,为危重症患者筑起生命的最后防线。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感染控制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