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近视已成为影响广泛且备受关注的视力问题。它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眼部并发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视的防控与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涉及眼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以及外科等多个学科。了解近视的成因、症状、分级以及多学科的综合干预方式,对于提高公众的眼健康意识、有效应对近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近视的现状与危害
(1)近视的成因。近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父母双方近视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近视。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书、使用电子设备,会使眼睛过度调节,导致眼球变形。不良的光线环境,如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以及缺乏户外活动,也会增加近视的风险。(2)近视的常见症状。近视患者最典型的表现是看远处物体模糊,例如在教室后排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或者在户外看不清远处的景物。为了看得更清楚,患者常常会不自 觉地眯起眼睛或凑近物体。除了视力模糊,近视还可能引发眼睛疲劳,尤其是在长时间用眼后,患者会感到眼部酸胀、干涩。(3)近视的分级。近视根据度数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轻度近视(300度以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仅在远距离用眼时感到不便,如看电影或参加体育活动。中度近视(300~600度)患者视力受影响更明显,近距离用眼也可能需要佩戴眼镜。高度近视(600度以上)患者不仅视力极差,还可能伴随其他眼部问题,如视网膜变薄或脱离,对生活和工作影响极大。
2.眼科对近视的干预
(1)矫正视力。配戴眼镜是近视矫正的基础方法。框架眼镜通过镜片的折射和聚焦作用,将光线调整至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远视力模糊。其度数根据个人视力定制,佩戴后效果显著。隐形眼镜则直接贴合角膜表面,提供更隐蔽的矫正选择,避免框架眼镜的视野局限和外观影响,适合对美观有要求或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2)控制近视进展。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硬性透氧镜片,夜间佩戴可对角膜表面施 加物理压力,暂时改变其形态,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佩戴后白天无需眼镜即可维持清晰视力,还能控制眼轴增长,延缓近视加深,特别适合青少年。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则通过放松睫状肌,减少调节过度,有效延缓近视进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近视手术。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通过激光切削角膜组织,改变角膜曲率,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矫正视力。手术过程快速且恢复时间短,适合大多数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ICL)则是在眼内植入一枚微型人工晶体,不切削角膜组织,适合高度近视或角膜较薄的患者,手术后视力稳定且效果持久。
3.内外科在近视管理中的作用
(1)内分泌科的参与。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全身代谢,进而波及眼部发育。甲状腺激素不足时,眼部组织生长和代谢可能受阻,导致近视发展。内分泌科通过血液检测评估甲状腺功能,必要时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调整激素水平,从而控制近视的进展,尤其对青少年患者有重要意义。(2)神经内科的辅助。神经内科通过详细问诊和神经系统检查,明确症状原因。对于因视疲劳导致的紧张性头痛,可给予放松训练或药物缓解;若伴随头晕,可能涉及前庭功能紊乱,神经内科会针对性治疗,减轻患者不适。(3)外科的介入。近视患者若发生视网膜脱离或眼外伤,需外科紧急干预。视网膜脱离时,视网膜与眼球壁分离,视力急剧下降,外科手术可修复视网膜裂孔,恢复其正常位置。眼外伤导致的眼球破裂或异物进入,外科手术能清除异物、缝合伤口,防止感染和视力进一步恶化,保障患者的眼部健康。
4.结语
近视作为一种常见的眼部问题,对生活和健康有着深远影响。从成因到症状,再到分级与治疗,多学科的协同作用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眼科的矫正与治疗是核心,而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和外科的介入则为复杂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眼健康的重视,近视的防控与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更多患者带来清晰的视界和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