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医院做检查用到的耗材会重复使用吗?安全问题需知

作者:李金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16:02:22922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医院接受检查时,不少患者会产生疑问:那些直接接触身体的耗材,比如注射器、输液管、超声探头套等,会不会被重复使用?这一问题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医疗安全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医疗器械耗材的使用规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权益,了解其复用原则与管理机制,对消除就医顾虑、维护自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医疗器械耗材的复用界定与分类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及复用管理规定,医院检查所用耗材能否重复使用,并非由“是否为一次性”简单定义,而是由产品设计用途、风险等级及消毒灭菌可行性共同决定。从使用屈性看,耗材可分为三大类:(1)一次性使用耗材:这类产品在设计时明确标注“一次性使用”,通常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或破损皮肤,如注射器、输液器、采血针、活检针、无菌手术包等。(2)可重复使用耗材:主要指金屈或硬质塑料制成的器械,如手术器械、内镜活检钳、超声探头等。(3)辅助性耗材:如医用胶带、检查床单、一次性手套等虽不直接侵人人体,但为避免交叉污染,多数情况下也遵循“一人一用一更换"原则,仅少数低风险辅助耗材(如非接触式检查用的耦合剂瓶)可在严格消毒后限次使用。

2.一次性耗材复用的潜在风险

(1)感染风险剧增。一次性耗材的“-次性”设计与其无菌保障体系密切相关。例如,一次性注射器的活塞与针筒内壁经过精密匹配,使用后会残留血液或组织液,手工清洗无法彻底去除缝隙中的生物污染物,复用可能导致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交叉感染。(2)物理性能失效引发诊疗事故。一次性耗材的结构强度仅能满足单次使用需求。如一次性活检针的针尖锋利度在使用后会显著下降,复用可能导致组织取样不全,影响病理诊断准确性;一次性输液器的过滤膜在首次使用后会截留微粒,复用可能导致过滤失效,引发血管栓塞。(3)违反法规与伦理准则。《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重复使用标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违者将面临行政处罚。从伦理角度看,复用一次性耗材实质上是将患者置于可预见的风险中,违背了“不伤害”的医学伦理原则,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院需承担全部责任。

3.可重复使用耗材的安全保障机制

对于允许复用的耗材,医院需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核心环节包括:(1)标准化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耗材需立即进行预处理,去除可见污染物,随后送人消毒供应中心(CSSD进行自动化清洗。例如,内镜检查后的活检钳需经过酶洗、超声清洗、高压水枪冲洗等10余道工序,确保缝隙内的生物负荷降至安全范围。(2)严格的灭菌与监测。灭菌是可复用耗材安全的关键。根据风险等级不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或低温等离子灭菌等方式。例如,手术器械需经134℃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确保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3)全程追溯与维护。可复用耗材需建立“一人一用一灭菌一记录”的追溯系统,通过条码或RFID技术记录使用患者、洗灭菌参数、操作人员等信息,确保出现问题时可精准溯源。

4.患者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可通过以下方式确认耗材使用的安全性:主动询间与观察:对直接接触身体的耗材,可确认包装是否完好、是否标注“一次性使用”,观察医护人员是否在使用前拆封新包装;关注操作规范:如输液时查看注射器是否为全新,采血后是否立即丢弃针头:做内镜检查时,可要求查看内镜消毒合格记录;留存证据与反馈:若发现疑似复用的一次性耗材,及时向医院投诉部门反映,并保留相关证据(如照片、检查单据),必要时可向卫生监管部门举报。

5.结语

医院检查所用耗材的使用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底线要求。一次性耗材复用不仅违反法规,更会带来致命风险,而可重复使用耗材则通过严格的清洗、灭菌与追溯体系保障安全。作为患者,了解耗材使用规范,既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也能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维护自身权益。医院更应强化管理责任,将“安全第一”贯穿于耗材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让患者在放心就医中感受到医疗质量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