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医疗器械耗材过期了还能用吗?安全隐患早知道

作者:李金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23 15:39:35611次浏览[发表证书]

医疗器械耗材作为医疗活动中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物资,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命健康。然而,临床实践中偶见过期医疗器械耗材被误用的情况,这不仅违反医疗规范,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风险。本文将从过期医疗器械耗材的定义、潜在安全隐患、误用原因及防范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为规范耗材管理提供参考。

1.过期医疗器械耗材的定义与分类

医疗器械耗材是指直接用于诊断、治疗、护理患者的消耗性物资,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其“过期”通常指超过标注的有效期或使用期限。有效期是生产企业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的、确保产品符合预定质量标准的时间段,一旦超过该期限,产品性能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

从风险等级看,过期耗材可分为三类:高风险类:高值类耗材,如包括介入导管、输液器、注射器、手术缝线等直接接触血液或破损皮肤的耗材,其过期后无菌性难以保证,感染风险极高;中风险类:如无菌敷料、超声耦合剂、医用手套等间接接触人体的耗材,过期可能导致防护性能下降;低风险类:如电极片、医用胶带等辅助用品,过期主要影响使用体验,但仍存在潜在安全隐患。

2.过期医疗器械耗材的潜在安全隐患

1)无菌性失效引发感染。无菌是高风险耗材的核心要求,过期后包装可能出现微破损,微生物易侵入繁殖。例如,过期输液器若被使用,可能导致菌血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尤其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肿瘤患者、新生儿)危害极大。

2)物理性能退化影响诊疗效果。耗材的物理性能随时间衰减,可能直接干扰治疗。如过期手术缝线的张力强度下降,术中易断裂导致伤口愈合不良。

3)化学稳定性下降引发不良反应。部分耗材含化学成分,过期后可能发生分解或变质。例如,过期医用粘合剂可能释放刺激性物质,导致皮肤过敏;含药物成分的耗材(如含碘消毒棉片)过期后,有效成分降解,消毒效果骤降,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3.过期耗材误用的原因分析

1)管理流程漏洞。如医院耗材管理缺乏系统性,入库时未严格核对生产日期,存储时未执行“先进先出”原则,导致过期耗材与合格产品混放。

2)信息化管理滞后。靠传统人工盘点,效率低、误差大,难以实时监控库存效期。部分医院虽引入管理系统,但未设置效期预警功能,无法及时提醒近效期耗材的处理,最终导致过期。

3)人员意识薄弱。医护人员对过期耗材风险认识不足,存在“外观无变化即可使用”的错误观念。例如,部分护士认为过期医用胶带仅粘性下降,仍可用于固定导管,忽视了其可能含有的降解有害物质。

4.防范过期医疗器械耗材误用的对策

1)建立全流程效期闭环管理体系。入库严格把关:医学工程部需核对每批耗材的生产日期、有效期,拒绝接收距效期不足3个月的产品;存储分区分类:设置“合格区”“近效期区”(距过期不足6个月)“过期区”,并采用色标管理(绿色、黄色、红色),避免混放;出库双核对:临床科室领用前,需同时核查包装完整性和有效期,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2)引入信息化智能管理。通过SPD(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耗材全生命周期追溯,设置自动效期预警(如距过期3个月时触发提醒),实时显示库存效期分布。

3)强化人员培训与监督。定期开展耗材安全培训,通过案例讲解(如过期耗材引发的医疗纠纷)提升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建立“谁使用、谁负责”的问责机制,将效期核查纳入护理质量考核;鼓励全员参与监督,对发现过期耗材的人员给予奖励。

4)规范过期耗材处置流程。对确认过期的耗材,需由医学工程部统一登记、销毁,严禁私自丢弃或“降级使用”(如将过期无菌敷料改作清洁布)。销毁过程需双人核对并记录,确保可追溯,避免流入非法渠道。

5.结语

医疗器械耗材的效期管理是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重要防线,过期耗材绝非“外观完好即可使用”的小事,其背后隐藏的感染、治疗失败等风险可能危及生命。医院需从制度、技术、人员三方面发力,构建“预防为主、全程管控”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件耗材在有效期内安全发挥作用,真正守护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