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由于其侵入性操作和患者免疫力普遍较低的特点,感染风险较高。据统计,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血管通路感染、血源性传染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
因此,严格执行感染控制与消毒规范至关重要,以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1.血液透析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
(1)血管通路相关感染。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高发部位。其中,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最高,主要由于导管长期留置、皮肤定植菌侵入及不规范护理导致。(2)血源性传染病传播。血液透析过程中,若消毒不严格或存在交叉使用医疗用品的情况,可能导致乙肝(HBV)、丙肝(HCV)和HIV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3)环境污染。透析机、水处理系统、透析液和置换液若未严格消毒,可能成为细菌和内毒素污染的来源,引发感染或热原反应。(4)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到位、无菌操作不严格、个人防护不足等均可增加感染风险。
2.血液透析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1)标准预防措施。所有血液透析患者均应视为潜在传染源,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均需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或肥皂水洗手。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手套、口罩、隔离衣、护目镜等,避免体液暴露。安全注射:禁止重复使用注射器、针头或透析管路。(2)分区管理。感染患者隔离透析:HBV、HCV、HIV等血源性传染病患者应在独立区域进行透析,并使用专用透析机。普通患者分区管理:避免不同患者之间交叉感染。(3)严格消毒与监测。透析机消毒:每次透析后应进行热消毒或化学消毒,定期检测消毒效果。水处理系统管理: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确保水质符合标准。
3.血液透析消毒规范及操作流程
(1)透析机消毒。透析机是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消毒方式包括:热消毒:使用高温(85℃以上)循环冲洗管路,杀灭细菌。化学消毒:常用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消毒剂,需确保浓度和作用时间符 合要求。操作流程:透析结束后,立即进行机器外部擦拭消毒。执行透析机内部消毒程序,确保消毒液充分接触所有管路。消毒完成后,用反渗水冲洗,避免消毒剂残留。(2)透析器与管路的处理。一次性使用:透析器、管路、穿刺针等应严格一次性使用,禁止重复使用。复用透析器(如允许):部分国家允许透析器复用,但需严格遵循消毒流程,并监测复用次数。(3)环境消毒。透析治疗区:每日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擦拭床单元、设备表面。地面消毒:每日至少两次湿式清扫,遇污染时随时消毒。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每日定时消毒。(4)水处理系统消毒。反渗水系统:定期化学消毒,防止生物膜形成。透析液监测:每月进行细菌培养(<100 CFU/mL)和内毒素检测(<0.25 EU/mL)。
4.医护人员防护措施
(1)手卫生。洗手时机:接触患者前后、戴手套前后、接触透析设备前后。洗手方法: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或流动水+肥皂,揉搓时间≥20秒。(2)个人防护装备。手套:操作时佩戴无菌手 套,接触不同患者时更换。口罩与护目镜: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需佩戴隔离衣:处理感染患者时穿戴一次性隔离衣。(3)锐器伤防护。安全型穿刺针:使用带保护装置的穿刺针,降低针刺伤风险。锐器盒:使用后立即丢弃至防刺穿容器,禁止徒手分离针头。(4)职业暴露处理。锐器伤应急处理: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冲洗,消毒后报告并评估是否需要预防用药。
5.患者教育与感染监测
(1)患者教育。指导患者保持血管通路清洁,避免自行触碰导管或穿刺点。强调定期检测HBV、HCV等传染病指标的重要性。(2)感染监测。主动监测:定期对透析患者进行HBV、HCV血清学检测。暴发调查:如发现聚集性感染,立即启动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
6.总结
血液透析感染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严格执行消毒规范、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加强监测与管理,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定期培训医护人员,更新感染控制指南,确保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