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今年十岁,有天玩要时突然频繁呕吐,被送至医院急诊。滔滔起病突然每天呕吐多达7~8次,上腹部持续疼痛检查发现滔滔体重指数达到 30.8kg/m2,糖化血红蛋白达到 10.7%,血糖、血酮值更是高到无法测量,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后,转人内分泌科进一步治疗。这并非个例。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即便是青少年也有可能患病,尤其是肥胖儿童。作为家长,如何准确识别儿童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1.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素乱的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显著标志。
2.儿童糖尿病早期预警信号
代谢相关信号:
(1)多尿。血糖升高超过了肾糖阈时大量葡萄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促使肾脏产生更多尿液,排尿次数及尿量显著增加,甚至夜间尿床,原本不尿床的儿童突然频繁尿床时需警惕,(2)多饮。由于多尿,身体水分丢失严重,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患者会觉得口渴,需要频繁喝水,饮水量远远超过正常量,但口渴症状未能缓解。(3)多食。尽管儿童的进食量增加,但是身体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能量供应不足,促使大脑持续发出饥饿的信号,因此总是觉得饿,进而食欲增加。(4)体重下降。胰岛素缺乏,使机体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只有通过分解脂肪和蛋白质的方式获取能量,即便是进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体重不增加反而下降,儿童的生长发育鐿边縣叭摩孁穵怀嘛習眇胪坋酿应现迟缓。
精神状态信号:
(1)疲乏无力,由于细胞不能获取足够的葡萄糖供能,身体的各项系统功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容易感到疲倦,乏力明显,日常运动量减少,不喜欢参加户外活动。(2)情绪波动大。高血糖状态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使得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烦躁、焦虑、抑郁、易怒原本比较温顺的儿童可能变得异常暴躁。
其他信号:
(1)皮肤瘙痒、感染。高血糖状态增加了皮肤组织的含糖量,促进细菌、真菌生长,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皮肤瘙痒、皮疹,由于儿童自控力差,抓挠皮肤出现皮肤反复感染。(2)出汗异常。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素乱,时有大汗,或者局部皮肤出汗过多或过少。(3)视力模糊。高血糖可能改变眼球内晶体渗透压,影响屈光,从而导致视物模糊。
3.引起“小糖人”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儿童糖尿病具有遗传特征,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父母双方患糖尿病时,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达到50%。(2)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都会增加儿童糖尿病患病风险。(3)环境因素。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可能触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细胞駑璧认亶漳∴軺睁诱藹┭差砂并发糖尿病。
4.儿童糖尿病的科学干预
(1)药物干预。糖尿病尚无逆转之法,但科学管理可控制病情进展,胰岛素注射是核心治疗方法,需要遵照医嘱实施胰岛素注射治疗,注意观察症状变化,掌握血糖监测和应急处理技能,预防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确诊2型糖尿病的“小糖人”,可口服降糖药治疗,通常选择二甲双胍,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缓解病情。(2)饮食干预。对于儿童糖尿病家长需根据孩子的病情和饮食习惯等,制定食谱,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比例,控制每日总热量。建议定时定量进餐,全谷物替代精制糖,增加摄入膳食纤维,宜清淡饮食,不进食高糖高脂肪食物、油炸类食物,不吃动物内脏,烹饪时少油少盐。(3)运动干预。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及身体状况等家长可带领“小糖人”适当运动,可选择慢跑、散步、跳绳、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需要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劳累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