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及血流情况。这项检查虽然精准,但术后的护理同样关键。本文将带您了解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的全流程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每一个环节。
1.什么是全脑血管造影术?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X线检查技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注入含碘造影剂,在不同时期拍摄脑血管影像。它能准确判断血管狭窄、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问题,在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术前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1)生命体征与病情评估。术前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变化,尤其要控制血压,收缩压需保持在160mmHg以下。同时要详细记录患者近3个月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医护人员会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确保符合手术条件。(2)术前准备清单。禁食禁水: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防术中呕 吐导致窒息。糖尿病患者可遵医嘱少量饮用糖水,避免低血糖。皮肤准备:股动脉穿刺需备皮,范围从大腿内侧1/3至脐下(包括会阴部),备皮时需小心,避免划伤皮肤引发感染。体位训练:患者需提前练习床上大小便,尤其是抬臀时保持下肢伸直,成功率需达到80%以上。老年患者建议提前2天开始训练。心理干预:医护人员会讲解手术流程,包括导管置入、显影、拔管等步骤,并展示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的图片,减轻患者焦虑。若患者恐惧评分超过5分,可能需要心理科会诊。
3.术后护理:24小时黄金观察期
(1)穿刺部位管理。制动要求:如果是股动脉穿刺,患者要平卧位,穿刺肢体制动24小时,可左右平移但不可屈曲。而桡动脉穿刺则是腕关节制动12小时,手指可做轻微伸展运动。这样严格的制动要求是为了避免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压标准:包扎处可插入2~3指,每15分钟触摸足背动脉(股动脉穿刺)或桡动脉搏动。合适的加压和对动脉搏动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穿刺部位的异常情 况,如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者穿刺部位出血等问题。(2)病情监测要点。每小时评估肌力(如握力对比)、语言功能(让患者复述短语),警惕失语、肢体麻木等异常。术后4小时内每30分钟测血压,若收缩压超过180mmHg需立即处理。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恶心等症状,鼓励患者在24小时内饮水2500~3000ml(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调整),促进造影剂排出。(3)饮食与活动指导。饮食原则:局麻术后即可进食,但要避免甜汤、鸡蛋等产气食物。全麻术后6小时禁食,恢复饮食后优先选择低盐低脂半流食。早期活动:卧床期间每2小时做踝泵运动(勾脚~伸脚循环10次),预防静脉血栓。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容易形成静脉血栓,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4.并发症防治:临床常见问题处理预案
(1)穿刺部位血肿。对于穿刺部位血肿要分级处理。如果直径<10cm,观察即可,72小时后热敷。而直径≥10cm时,需要超声定位后压迫止血,必要时手术切开。不同程度的血肿处理方式不同, 这样可以更精准地应对,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风险。(2)假性动脉瘤。识别要点是穿刺点出现搏动性包块,伴疼痛、皮温升高。一旦发现,处理流程是持续加压包扎+血管超声监测,48小时未缓解需介入治疗。早期的识别和正确的处理流程对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非常关键。(3)尿潴留(老年患者高发)。对于尿潴留,股动脉穿刺,由于术后卧床休息,患者不适应床上小便者,可以先进行非药物干预,如温水热敷下腹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当膀胱充盈超500ml者,遵医嘱肌注新斯的明0.5mg。多种处理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5.复查计划
术后一周门诊复查注意查看穿刺处,有无血肿,感染;术后1个月复查脑血管CTA(评估血管恢复情况)。
全脑血管造影从检查到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护理都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手册操作,患者积极配合,才能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良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