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跳动,为全身各个器官输送血液和氧气。然而,当心脏这个“发动机”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就可能引发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衰就像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了解心衰,对于我们预防和应对这一致命“心”危机至关重要。
1.心衰: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心衰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受损,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导致心衰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都可能引发心衰。此外,一些非心脏因素,如严重感染、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诱发心衰。
心衰的症状表现多样,早期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这是心衰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活动时,患者会感到气喘吁吁,严重时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需要端坐呼吸才能缓解。乏力也是心衰的常见表现,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稍微活动就感到疲惫不堪。水肿也是心衰的重要体征,通常先出现在身体的低垂部位,如双脚、脚踝,随着病情加重,可能蔓延至小腿、大腿甚至全身。此外,心衰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心慌、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2.心衰危害:不容小觑的“健康杀手”
心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心衰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甚至简单的日常家务都难以完成,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次,心衰会增加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心衰患者容易反复发作,需要频繁住院治疗,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此外,心衰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脑供血不足等问题。长期的心衰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早搏等,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猝死的风险。
3.预防心衰:从生活点滴做起
虽然心衰危害巨大,但它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心衰,关键在于积极控制心衰的危险因素,保护心脏健康。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对心脏的损害。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衰的重要措施。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避免暴饮暴食。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坚持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增加心衰的发生风险。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3)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心脏疾病的早期迹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项目。对于有心脏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更要增加体检的频率。
4.心衰治疗:多管齐下控病情
如果不幸患上了心衰,也不必过于绝望。目前,心衰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脏移植等。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降低死亡率。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适用于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心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心脏供体有限,手术风险也较高。
心衰虽然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就能够远离致命“心”危机,守护好我们的心脏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注心脏健康,为自己的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