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日排便1~2次,或每2~3日排便1次,若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频率,且粪便稀薄、水分增加,就可能属于腹泻。而反复腹泻则是指腹泻症状持续或间歇性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诸多困扰。
1.腹泻的原因
(1)饮食因素。饮食不洁是导致反复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食物受到污染或变质时,其中可能含有各种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等。食用这些不洁食物后,病原体侵入肠道,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出现腹泻症状。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或者对某些食物过敏,都会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功能紊乱。(2)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是引起反复腹泻的重要原因,常见 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细菌性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霍乱等,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分泌增加、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病毒性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病毒会侵袭肠道上皮细胞,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发腹泻。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痢疾、蛔虫病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营养,分泌毒素,刺激肠道,导致腹泻反复发作。(3)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是导致反复腹泻的常见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精神因素、饮食因素、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精神长期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肠道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肠道运动异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和便秘等症状。此外,肠道感染后,肠道黏膜的敏感性增加,即使肠道内没有明显的病原体,也可能因为轻微的刺激而引发腹泻。(4)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长期腹泻。例如,炎症性肠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腹泻。同时,炎症还会刺激肠道神经,引起肠道蠕动加快,进一步加重腹泻症状。糖尿病也可能导致腹泻,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5)药物因素。一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反复腹泻。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促进有害菌的繁殖,从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此外,某些化疗药物、泻药等也可能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腹泻。(6)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肠道健康有显著影响。长期的压力、焦虑或抑郁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心理因素通过肠脑轴影响肠道的神经系统,导致肠道运动异常。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大脑会分泌一些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使肠道蠕动加快,从 而引起腹泻。
2.针对反复腹泻的应对措施
(1)调整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生吃水果和蔬菜要洗净,食物要煮熟煮透。(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等,以维持身体正常功能。(3)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止泻药或抗炎药等,如果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可适当补充益生菌。(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5)及时就医:如果腹泻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便血、腹痛剧烈等,应立即就医,以便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医生可能会通过大便常规、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