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后因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病理生理过程。作为护理专业人员,掌握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与护理要点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1.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表现
(1)病理生理变化。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核心病理改变是循环血量锐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15%(约750ml)时启动代偿机制;超过30%时代偿失调。微循环障碍引发细胞缺氧代谢,乳酸堆积导致酸中毒。同时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多器官衰竭。(2)临床分期表现。①休克代偿期(轻度休克):失血量约占总血容量的15~30%(750~1500ml)。患者神志清醒但可能焦虑不安。心率增快(>100次/分),呼吸稍快。血压正常或略升高,脉压差减小。皮肤苍白、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尿量轻度减少(0.5~1ml/kg/h)。②休克失代偿期(中度休克):失血量约占总血容量的30~40%(1500~2000ml)。患者出现意识改变(烦躁、嗜睡或意识模糊)。心率明显增快(>120次/分),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皮肤明显苍白、湿冷,四肢末梢发绀。尿量显著减少(<0.5ml/kg/h)。③休克不可逆期(重度休克):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40%(>2000ml)。患者意识丧失或昏迷。心率快而弱或出现心律失常,呼吸浅慢或不规则。血压测不出或极低。皮肤花斑样改变,四肢厥冷。无尿(<20ml/h)。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表现。
2.抢救护理措施
(1)快速评估与监测。采用ABCDE评估法(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功能、暴露检查)。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SpO2、体温等生命体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尿量(留置导尿)、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2)液体复苏护理。使用加温输液装置,防止低体温。准确记录出入量,评估液体复苏效果。观察有无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血制品输注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观察输血反应。(3)止血护理。协助医生进行伤口包扎、固定。对使用止血带的患者, 每30~60分钟放松一次(记录时间)。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准备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和手术器械。(4)并发症预防。预防低体温:使用保温毯、提高室温、输注加温液体。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尽早使用抗生素。预防压疮:定时翻身,使用减压垫。预防深静脉血栓:肢体被动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5)心理护理。保持冷静、专业的职业形象,增强患者及家属信任感。简要解释抢救措施,减轻焦虑情绪。对意识清醒的患者给予鼓励和心理支持。做好家属沟通工作,及时告知病情变化。
3.特殊情况的护理要点
(1)合并颅脑损伤。避免过度液体复苏导致颅内压增高。保持头高15~30°体位。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变化。控制性低血压复苏(收缩压维持在90mmHg左右)。(2)合并胸部创伤。警惕张力性气胸,准备胸腔闭式引流。对连枷胸患者给予镇痛、辅助通气。避免过量输液加重肺水肿。(3)合并腹部创伤。识别腹腔内出血(腹胀、移动性浊音)。做好急诊剖腹探查准备。胃肠减压,预防呕吐误吸。(4)合并骨盆骨折。应用骨盆束缚带或床单固定。警惕腹膜后大出血。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4.护理注意事项
(1)黄金一小时概念:创伤后第一小时是抢救的关键时期,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高效配合抢救。(2)损伤控制复苏: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允许性低血压),避免过度输液稀释凝血因子。(3)团队协作:创伤抢救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人员应明确自身角色,确保抢救流程无缝衔接。(4)循证护理:遵循最新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技能。(5)人文关怀:在紧张抢救的同时,尊重患者隐私和尊严,体现护理人文精神。
5.结语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是护理工作中的重大挑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敏锐的临床判断能力。通过系统掌握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抢救原则,实施规范、高效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能够在抢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康复质量。同时,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综合素质,为创伤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