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宫颈糜烂,是不是真有那么可怕?

作者:王凤伟

柳州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25 13:38:58867次浏览[发表证书]

“宫颈糜烂”这个词极易引发灾难性的联想:我的宫颈是不是烂掉了?这是不是癌症的前兆?我是不是得了很严重的病?

接下来就带您了解一下什么是“宫颈糜烂”,用科学知识驱散不必要的恐惧。

1.“宫颈糜烂”的本质:一个被误解的生理现象

要理解它,我们需要认识宫颈的两种“皮肤”:(1)鳞状上皮:覆盖在宫颈阴道部(即医生检查时能看到的外表面),外观光滑、较厚、呈健康的粉红色,像坚固的“铠甲”。(2)柱状上皮:原本只存在于宫颈管内,外观呈红色、质地较薄、表面呈细颗粒状或绒毛状,像娇嫩的“内衬”,其下的血管更容易被看到。女性到了青春期以后,受雌激素影响,位于宫颈管内部的柱状上皮会逐渐向外移动至子宫颈外的阴道部分,也就是子宫颈表面,这样我们在子宫颈表面就能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柱状上皮,这种上皮只有一层,比较薄,表面有颗粒感,看起来像“糜烂”一样。因此,“宫颈糜烂”更多时候是一种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生理现象,她与女性的激素状态息息相关,常见于青春期、生育年龄女性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女性等。一般等女性绝经以后,外移的柱状上皮会渐渐回退到宫颈管内,这时“宫颈糜烂”的状态就会消失,宫颈会重新回到光滑的状态。

2.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什么?——病理性的“糜烂样改变”

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宫颈呈现“糜烂样”外观是良性的柱状上皮异位,但某些真正的宫颈病变,在早期也可能表现为宫颈表面的糜烂样外观。这些病理情况包括:(1)宫颈炎症:急慢性宫颈炎能导致宫颈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外观上可能呈现糜烂样改变。但炎症通常伴有症状(如白带异常增多、发黄、有异味、同房后出血、腰骶部酸痛等)。(2)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上皮内病变在宫颈表面有时也表现为糜烂、充血、接触性出血等。(3)早期宫颈癌:尤其是外生型(菜花型)或内生型早期癌变,在肉眼观察下也可能呈现为宫颈糜烂、质脆、易出血等改变。关键在于:仅凭肉眼观察无法准确区分生理性的柱状上皮异位和这些病理改变!

3.科学应对之道:筛查是关键,而非盲目治疗“糜烂”

既然外观无法确诊,那该怎么办?答案非常明确:依靠科学的宫颈癌筛查!(1)筛查是核心防线:无论宫颈外观是“光滑”还是“糜烂”,所有适龄女性都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现有《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推荐,25~64岁女性,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联合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仍需定期按指南进行筛查!疫苗不能预防所有高危型HPV。(2)“糜烂”需要治疗吗?——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无症状的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是正常现象,无需任何治疗!有症状时:如果伴有白带异常增多、发黄、有异味、同房后出血(接触性出血)、腰骶部疼痛等症状,治疗的目的是引起这些症状的病因(如宫颈炎、阴道炎等),而非“糜烂”本身!

4.走出误区,拥抱科学认知

1)“糜烂”≠宫颈“烂掉”或癌变:抛弃这个可怕的名称带来的联想,理解其生理本质。(2)“糜烂”程度(I度、II度、III度)不代表病情轻重:这只是对柱状上皮异位范围大小的粗略描述,与是否存在严重疾病无关。范围大不等于病重。(3)“治疗糜烂”不能预防宫颈癌:预防宫颈癌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定期规范的筛查和接种HPV疫苗。治疗生理性异位对预防癌症毫无作用。(4)不要被“过度治疗”绑架:遇到要求对无症状“糜烂”进行各种昂贵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的情况,务必保持警惕,寻求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第二意见。

让我们用科学的武器武装自己,不再被“糜烂”二字吓倒。坚持定期筛查,才是远离宫颈癌、拥抱健康生活的明智之选。如有任何疑虑,请务必咨询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妇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