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影响肢体血流供应。该病多见于下肢,严重时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坏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未能及时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诊早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动脉硬化闭塞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动脉硬化闭塞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壁内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及纤维斑块形成,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其危险因素包括:(1)不可控因素年龄: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者风险更高。(2)可控因素。①高血压: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形成。②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易沉积于血管壁。③糖尿病:高血糖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动脉硬化风险。④吸烟: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直接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⑤肥胖与缺乏运动:代谢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促进疾病进展。
2.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严重缺血
动脉硬化闭塞的病情发展通常分为几个阶段,症状随血管狭窄程度加重而逐渐明显:(1)无症状期。血管狭窄程度较轻(<50%),患者可能无任何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动脉搏动减弱或血管杂音。(2)间歇性跛行。典型表现为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肌肉酸痛、乏力,休息后缓解。跛行距离可反映缺血严重程度。(3)静息痛。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70%),患者在静息时也出现疼痛,尤其是夜间,常需下垂肢体以缓解症状。(4)组织坏死(坏疽)。血流严重不足导致皮肤溃疡、发黑、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3.诊断方法:如何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1)体格检查。①触摸动脉搏动: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②听诊血管杂音:狭窄部位可能闻及收缩期杂音。③皮肤改变:肢体苍白、温度降低、毛发脱落等。(2)无创检查。①踝肱指数(ABI):踝部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比值,正常值≥1.0,<0.9提示缺血,<0.4为严重缺血。②超声多普勒:评估血流速度、斑块位置及狭窄程度。③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清晰显示血管病变范围。(3)有创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金标准,用于术前评估或介入治疗。
4.治疗策略:从生活方式干预到手术
治疗目标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血流、防止疾病进展及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以下方案:(1)保守治疗。①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低脂饮食、适度运动。②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降低LDL-C。血管扩张剂改善间歇性跛行。(2)血运重建治疗。①介入治疗(微创):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适用于短段狭窄或闭塞。斑块旋切术:清除动脉内斑块。②外科手术: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长段闭塞,如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搭桥。(3)截肢(终末期选择)。当肢体严重坏疽、感染无法控制时,为避免全身脓毒症,可能需截肢。
5.患者故事:早诊早治挽救一条腿
张先生,62岁,吸烟30年,糖尿病病史10年。半年前开始出现行走500米后右小腿酸痛,休息后缓解,未重视。近1个月疼痛加剧,夜间难以入睡,足部出现溃疡。就医后检查ABI仅0.5,CTA显示右股动脉严重狭窄。医生立即安排介入手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合药物治疗和戒烟,目前恢复良好。教训:若张先生在初次出现跛行时就就诊,可能仅需药物+运动治疗,避免手术。
6.结语
动脉硬化闭塞是渐进性疾病,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但一旦进展至严重缺血,治疗难度和风险大幅增加。早诊早治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降低截肢和心血管事件风险。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出现下肢疼痛、发凉、伤口不愈等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