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临床诊疗中,石膏固定堪称“经典操作”,广泛应用于骨折、韧带损伤等病症的治疗。
然而,不少患者在石膏固定后遭遇肢体肿胀难题,内心满是焦虑与困惑:这肿胀究竟咋回事?石膏松紧度需不需要调整?别急,咱们这就展开聊聊。
1.肢体肿胀:石膏固定后的“常见小插曲”肢体肿胀是石膏固定后极为常见的现象,其背后藏着诸多缘由。
(1)创伤反应“作祟”。受伤瞬间,身体会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炎症因子大量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和体液就像“调皮的小精灵”,纷纷涌向受伤部位,导致局部肿胀。石膏固定后,这一生理反应仍在持续,肿胀自然愈发明显。(2)静脉回流受阻。石膏固定如同给肢体穿上了一层“紧身衣”,限制了肌肉的正常收缩与舒张。肌肉泵作用减弱,静脉回流动力不足,血液就像“堵车”一样,在肢体远端积聚,肿胀也就随之而来。(3)包扎过紧“添乱”。若石膏包扎过紧,会直接压迫血管和淋巴管,阻碍血液和淋巴液的正常流动,进一步加重肢体肿胀。这就好比给血管和淋巴管“上了枷锁”,让它们难以正常工作。
2.应对肿胀:多管齐下“见招拆招面对肢体肿胀,别慌,以下方法助你有效应对。
(1)抬高患肢“助力回流”。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就像给肿胀的肢体“搭了个顺风车”,让它们能更顺畅地回到心脏。比如,平躺时可在患肢下方垫上枕头,坐立时可将患肢放在椅子上。(2)适度活动“唤醒肌肉”在石膏固定范围内,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这能增强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例如,小腿骨折石膏固定后,可进行足趾的屈伸运动,就像给肌肉“做做操”,让它们活跃起来。(3)药物辅助“消肿止痛”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消肿止痛药物,如迈之灵、地奥司明等。这些药物能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肿胀和疼痛。但切记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3.石膏松紧:动态调整“把握平衡”石膏固定后,其松紧度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肢体肿胀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1)初期:适度偏紧“稳定固定石膏固定初期,为保证骨折端的稳定,石膏可适度偏紧。但此时需密切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情况。若出现肢体远端苍白、发绀、麻木、疼痛加剧或主动活动障碍等症状,提示石膏可能过紧,需及时就医调整。(2)肿胀高峰期:适当放松“缓解压迫”。受伤后3~5天,肢体肿胀达到高峰,此时石膏可能因肿胀而变紧,对肢体造成压迫。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在石膏上开窗减压或重新包扎,以缓解压迫,改善血液循环。(3)肿胀消退期:适时收紧“维持固定”。随着肿胀逐渐消退石膏可能变得松动,失去对骨折端的固定作用。此时需再次就医,医生会重新调整石膏松紧度,确保骨折端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4.注意事项:细节之处“不可忽视”在石膏固定期间,还有一些细节需格外注意。
(1)保持清洁“预防感染”。保持石膏表面清洁干燥,避免石膏被水浸湿或污染。若石膏内衬潮湿,易滋生细菌,引发皮肤感染。若石膏不慎弄湿,应及时就医更换。(2)避免碰撞“保护石膏”。石膏质地较脆,受到碰撞易破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石膏,避免碰撞硬物。若石膏出现裂缝或断裂,需及时就医重新固定。(3)定期复查“确保疗效”。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骨折合情况和石膏固定效果,调整治疗方案。5.结语
石膏固定后肢体肿胀是常见现象,但不可掉以轻心。通过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动态调整石膏松紧度,能有效减轻肿胀,促进骨折愈合。若出现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处理。愿每一位患者都能顺利度过石膏固定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