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骨折病人如何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作者:庄景焕

成都八一骨科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6:54:501492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是影响患者康复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手术创伤等因素,血液流动缓慢,极易诱发深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循环,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因此,探索简单、有效的血栓预防措施,对于骨折病人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管理、合理用药及日常护理干预,可在提高康复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保障病人生命安全与治疗效果。

1.骨折病人为什么容易形成血栓?

骨折后,许多病人由于疼痛、治疗需要或手术恢复等原因被要求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血液循环明显减慢。当肢体长时间缺乏活动时,肌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容易在深静脉中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下肢骨折病人,活动受限更加明显,静脉血液流速进一步减慢,是深静脉血栓高发人群。

除了血流减慢,骨折本身会造成组织损伤,释放大量促凝物质。骨折创面或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内皮,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使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同时,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会促使身体释放各种凝血因子,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血栓形成的可能。这种生理变化在老年人、肥胖患者或有基础疾病者中更为明显,血栓风险也随之升高,需格外关注防控措施的落实。

一些病人在骨折治疗期间可能接受石膏或支具固定,这些固定装置限制肢体活动,也可能压迫局部血管,加剧血流受阻,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则因麻醉、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期的低活动状态,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特别是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者,其血液黏稠度本就偏高,风险更加明显。综合来看,骨折病人面临多个血栓形成的诱因,预防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康复效果和生命安全。

2.如何科学有效预防血栓?

为了有效预防骨折病人发生血栓,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尽早活动。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进行轻度活动或进行床上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哪怕只是简单的抬腿、踝泵运动,也能促进下肢肌肉的收缩,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对于不能下床的病人,也可以在床上进行肢体按摩或使用下肢循环泵等设备来促进血液流动,降低血栓风险。

物理预防措施也是临床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穿戴医用弹力袜和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医用弹力袜可以对下肢施加均匀的压力,帮助血液从远端回流到中心静脉,防止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停滞。而间歇性压力装置则通过交替加压与放松来模拟肌肉运动,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这些物理方法无创、安全,适用于不能耐受药物的病人,尤其适合术后初期或高龄病人。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既往血栓病史、肥胖、心肺疾病等病人,医生通常会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剂,它们能够有效抑制体内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形成。药物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病人的凝血指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以保证用药安全。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日常观察,如注意病人腿部是否出现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等早期血栓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通过“运动+物理+药物”的综合干预方式,大部分骨折病人是可以有效避免血栓并发症的。科学的血栓预防不仅能提升康复速度,更为病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3.结语

骨折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面临较高的血栓风险,若不加以重视,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如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及加强护理观察,可以显著降低血栓的发生率。这不仅有助于病人顺利康复,也能减少并发症带来的医疗负担。血栓虽隐蔽但可防,关键在于早预警、早干预。医护人员和家属需密切配合,共同为病人营造一个安全、科学、有效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