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脊柱微创:技术新边界

作者:叶俊伶

高县中医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6:06:411273次浏览[发表证书]

脊柱疾病是困扰现代人的常见健康问题,从椎间盘突出到脊柱侧弯,从骨质疏松性骨折到椎管狭窄,这些疾病不仅带来疼痛和功能障碍,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脊柱手术往往需要大切口、广泛剥离肌肉和韧带,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风险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脊柱微创手术应运而生,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重要突破。

1.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

脊柱微创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影像学、内窥镜技术和手术器械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开端。随后,显微镜辅助手术、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等相继问世。近年来,导航技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和3D打印技术的引入,使脊柱微创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技术的核心理念是精准、小创伤、快速康复。通过小切口和特殊通道器械,医生能够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破坏,降低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加快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2.核心技术与优势

1)内窥镜技术。内窥镜脊柱手术是目前最成熟的微创技术之一,主要包括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微型器械,医生可以在极小的切口下完成神经减压、椎间盘切除等操作。例如,椎间孔镜技术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通常当天即可下床活动。

2)经皮固定技术。传统的脊柱融合手术需要广泛剥离肌肉,而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通过影像引导,经皮置入螺钉和连接棒,大幅减少软组织损伤。结合可扩张通道系统,医生可以在更小的切口下完成复杂固定手术。

3)椎体成形术(PVP/PKP)。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传统的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而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通过向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迅速稳定脊柱并缓解疼痛,患者术后数小时即可恢复活动。

4)导航与机器人辅助手术。计算机导航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使脊柱手术的精准度达到新高度。术前3D影像规划结合术中实时导航,可减少螺钉误置风险,尤其适用于复杂脊柱畸形或翻修手术。

5)微创手术的优势。①创伤小:减少肌肉剥离,降低术后慢性腰痛风险。②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减少输血需求。③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部分手术可日间完成。④感染风险低:小切口减少暴露污染的机会。

3.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脊柱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包括:①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单侧神经根受压的患者。②腰椎管狭窄症:通过微创减压改善症状。③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性或创伤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④脊柱不稳或滑脱:经皮固定结合微创融合技术。⑤脊柱感染或肿瘤:微创活检或减压手术。

2)禁忌症。尽管微创技术优势明显,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以下情况需谨慎:①严重脊柱畸形:如重度侧弯,可能需要开放矫形。②广泛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病变:微创手术可能无法充分减压。③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心肺疾病:增加手术风险。④既往脊柱手术史:瘢痕粘连可能增加操作难度。

4.未来发展趋势

脊柱微创技术仍在不断创新,未来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AI可辅助术前规划,预测手术效果,并优化患者选择。

2)生物材料与3D打印。可吸收内植物和个性化3D打印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可能进一步减少异物反应并提高融合率。

3)混合现实(MR)技术。术中使用MR眼镜叠加虚拟解剖结构,帮助医生更直观地定位病变,减少辐射暴露。

4)日间手术与加速康复(ERAS)。随着技术成熟,更多脊柱手术可能以日间模式开展,结合多模式镇痛和早期康复训练,实现无痛、无栓、无管的目标。

5.结语

脊柱微创技术代表了脊柱外科的未来方向,它以更小的创伤、更快的康复和更少的并发症,为患者带来福音。然而,微创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严格的患者选择和精细的操作。随着科技的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将继续突破边界,为更多脊柱疾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