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血液净化是挽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生命的关键治疗手段。然而,血液净化过程复杂,护理环节众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了解这些隐患并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1.血液净化室的护理安全隐患
(1)感染风险。血液净化室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患者免疫力普遍较低。一方面,透析设备及耗材若消毒不彻底,如透析机内部管路残留细菌、复用透析器清洁不达标,会直接成为感染源;另一方面,护理操作不规范,如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导管护理,也容易引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此外,人员流动频繁,空气消毒不及时,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2)设备故障与报警处理不当。血液净化设备是治疗的核心,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如透析机的超滤系统故障,会导致患者脱水不准确,引发低血压或水肿;透析液供给系统异常,可能使患者吸入错误浓度的透析液,影响电解质平衡。而当设备发出报警信号时,若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处理,会延误治疗时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3)护理操作失误。动静脉内瘘穿刺、深静脉置管等操作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若穿刺位置不当、手法不熟练,可能导致内瘘损伤、血肿形成;在连接和分离透析管路时,若未严格检查,出现管路连接不紧密的情况,会引发血液外漏;此外,药物剂量计算错误、用药时机不当等问题,也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不良反应。
(4)患者管理问题。部分患者对血液净化治疗缺乏正确认知,依从性较差,如不严格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会导致透析过程中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如心律失常、肌肉痉挛等,若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察觉并处理,也会危及患者健康。另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不容忽视,长期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治疗配合度。
2.血液净化室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1)强化感染防控。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对透析设备、耗材进行规范管理。透析机每次使用后要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复用透析器需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处理。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佩戴口罩、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加强室内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培养监测。同时,对患者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2)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血液净化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维护档案。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及故障处理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悉设备性能,能够及时识别和处理常见故障。设置设备报警处理流程,当报警发生时,护理人员可按照流程迅速判断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3)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动静脉内瘘穿刺、深静脉置管等操作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建立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各项操作。在操作前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药物剂量和设备参数,操作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操作后认真检查管路连接和患者状况。
(4)优化患者管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普及血液净化治疗知识、饮食注意事项、自我护理方法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安排心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治疗信心。
血液净化室的护理安全,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每一个隐患的消除、每一项防范措施的落实,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责任,也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希望。唯有医院、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携手同心,将安全意识贯穿治疗全程,才能让血液净化治疗真正成为患者重获健康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