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术后卧床,防压疮护理全攻略

作者:许安红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5:58:191567次浏览[发表证书]

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因活动受限、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及血液循环障碍,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成本,还会引发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压疮发生率。

1.心理护理

压疮是因长期受压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预防的关键在于减轻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在体位变换中,每1-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骨突部位持续受压,使用30°侧卧位,完全平躺或90°侧卧会增加局部压力。使用减压工具、气垫床、泡沫垫、软枕等分散压力,足跟、肘部等易受压部位可垫减压敷料或硅胶垫。做好皮肤保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汗液、尿液刺激,每日检查皮肤是否发红、破损,尤其是受压部位,保证高蛋白、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促进组织修复,脱水或水肿均会增加压疮风险,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理护理虽然不直接预防压疮,但能间接提升患者依从性,缓解焦虑情绪,长期卧床易引发焦虑、抑郁,影响患者配合翻身、活动的意愿。增强自我护理意识,通过沟通让患者理解压疮的危害,主动参与护理,自主调整体位。心理疏导可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减少因怕痛抗拒翻身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仅靠心理护理无法预防压疮,必须结合规范的体位管理和皮肤护理,根据患者年龄、活动能力、营养状态调整护理策略,使用压疮风险评估工具筛查高危患者。心理护理作为辅助手段可提升患者配合度,但不可替代物理干预措施。当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破损,需要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处理。

2.局部药物治疗

在压疮预防期间,局部药物治疗极为关键,已形成的压疮未破损皮肤,无需用药,需减压、观察。开放伤口需要专业清创+敷料覆盖,而非随意用药。消毒剂会破坏新生组织,延缓愈合。药膏、药粉可能堵塞伤口,导致感染扩散。抗生素软膏仅用于明确感染,滥用易致耐药性。需要使用现代敷料,保持适度湿润环境,坏死组织需由医护人员清创,感染伤口需细菌培养指导用药。压疮护理的常见误区表现为三方面。误区1:勤擦爽身粉保持干燥,粉剂结块后可能摩擦皮肤。误区2,自行涂抹紫药水、红霉素软膏,掩盖创面、干扰判断。误区3:按摩发红区域,可能加重深层组织损伤。皮肤出现持续红斑、水疱、溃烂或渗液,伤口有异味、周围红肿热痛,患者合并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应当及时就医。术后压疮防控的关键在于系统化护理,而非依赖局部药物。一旦发生压疮,应当由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导致病情恶化。

3.早期识别与护理

1)早期识别压疮风险。高危人群,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者,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或高龄患者。观察皮肤变化,红斑受压部位出现发红且按压后不褪色。温度、硬度异常,局部皮肤发热、发凉,或变硬/变软。疼痛或瘙痒,患者主诉受压部位不适。常见受压部位骶尾部、足跟、髋部、肩胛骨、耳廓等骨突处。护理期间,保持皮肤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及时更换汗湿或污染的床单、衣物,尤其是大小便失禁患者,使用润肤霜或皮肤保护膜预防干燥或潮湿损伤,每日检查皮肤,家属或护理者用镜子检查骶尾部、足跟等难以观察部位。

2)患者与家属教育。教患者利用床栏小幅调整姿势,减少持续压迫,鼓励清醒患者主动报告,给予心理支持,长期卧床易引发焦虑,需关注情绪变化,增强康复信心。早期压疮通过减压和护理可逆,一旦溃烂则难愈合。护理需耐心、细致,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通过健康教育,可降低术后卧床患者压疮风险,提升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保障康复质量。

综上所述,术后卧床期间的防压疮护理是保障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细致的护理措施降低风险。关键要点包括定时翻身减压,每2小时调整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合理使用减压工具、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皮肤早期异常。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鼓励其主动参与防护、预防压疮的核心在于勤观察、勤翻身、勤护理,通过医护、患者及家属的协同努力,最大程度避免压疮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