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产后盆底肌修复: 妈妈必知的健康必修课

作者:张朝

苍溪县中医医院 妇产科发布时间:2024-12-20 14:00:091282次浏览[发表证书]

新生命的到来为家庭带来无尽喜悦,但产后妈妈们却面临着诸多身体挑战,其中盆底肌问题尤为突出,却常被忽视。妊娠与分娩过程会给盆底肌带来巨大压力,使其弹性变差、功能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1.盆底肌受损原因及表现

1)受损原因

妊娠压力:孕期子宫逐渐增大,重量增加,长期压迫盆底肌,致使其持续拉伸,肌肉纤维变长、弹性降低。就像一根橡皮筋,长时间处于拉伸状态,恢复能力就会减弱。

分娩损伤:顺产时,胎儿经过产道,盆底肌被极度牵拉扩张,部分肌纤维甚至会撕裂;剖宫产虽然避开了产道挤压,但孕期激素变化同样会使盆底肌松弛,且手术本身也可能损伤支配盆底肌的神经。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盆底肌都难以幸免地受到创伤。

2)常见表现

尿失禁:咳嗽、打喷嚏、大笑或提重物时,腹压突然升高,尿液不自主地流出,这是压力性尿失禁的典型症状。许多产后妈妈在产后初期都有过这种尴尬经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交自信。

器官脱垂:盆底肌松弛无法有效承托盆腔脏器,膀胱、子宫、直肠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垂。子宫脱垂会导致阴道有肿物脱出,伴有下腹坠胀、腰酸等不适;直肠脱垂则影响排便,造成便秘或排便困难。

性功能障碍:盆底肌损伤影响阴道紧致度和敏感度,导致性交疼痛、性欲减退等问题,对夫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给产妇带来心理负担,引发焦虑、抑郁情绪。

2.盆底肌修复的重要性

1)恢复身体功能

及时修复盆底肌,能重建其对盆腔脏器的支撑力,改善尿失禁状况,让妈妈们日常活动不再受漏尿困扰;预防和缓解器官脱垂,避免脱垂程度加重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溃疡、感染等;还能提升性生活质量,增进夫妻感情,助力妈妈们在身心两方面回归正常生活。

2)预防远期疾病

盆底肌功能障碍若长期得不到修复,在女性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肌肉进一步萎缩,脱垂风险剧增,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有手术并发症。

3)促进心理健康

产后身体的变化给妈妈们带来心理压力,盆底肌问题导致的社交尴尬、身体不适以及对性生活的影响,容易让妈妈们陷入自卑、焦虑情绪。成功修复盆底肌,能消除这些负面情绪根源,让妈妈们重拾自信,以积极心态面对育儿生活,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

3.盆底肌修复方法

1)凯格尔运动

凯格尔运动是一种针对盆底肌的有效锻炼方式。其原理在于通过自主收缩和放松盆底肌,逐步增强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它的优势在于无需借助任何器械,简单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专业设备将盆底肌收缩时的电信号转化为可视化图像或声音,帮助妈妈们精准掌握正确的收缩方法,避免盲目训练。

3)电刺激治疗

原理: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盆底神经和肌肉,唤醒休眠的肌纤维,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4)瑜伽修复

原理:特定瑜伽体式能拉伸、强化盆底肌及相关肌群,促进身体整体平衡与柔韧性,减轻盆底压力。

4.修复时机与注意事项

1)修复时机

产后早期(42-3个月):产后42天复查时评估盆底肌功能,发现问题应尽早修复。此时身体处于恢复黄金期,干预效果最佳。

中长期(3个月-1年):即使错过早期修复,仍可通过持续锻炼和治疗改善盆底功能。

长期(1年以上):盆底肌修复不受时间限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尤其对高龄产妇或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

2)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提重物,防止加重损伤。

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减轻盆底负担。

预防便秘:多喝水、摄入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增加腹压。

禁止过早性生活:顺产2个月、剖宫产3个月后,经医生评估再恢复性生活,动作需轻柔。

总之,产后盆底肌修复是关乎妈妈们终身健康的关键事项。从了解受损原因到掌握修复方法,每一步都不可或缺。无论产后何时开始修复,只要坚持科学锻炼、治疗与日常养护相结合,都能让盆底肌重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