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补血大作战:贫血患者的营养补给地图

作者:陆艳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3:38:151377次浏览[发表证书]

1.认识贫血:身体的缺氧警报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主要通过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RBC)计数及红细胞比容(Hct)来诊断,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是最常用的指标。我国诊断标准为:成年男性Hb120g/LRBC4.5×10^12/LHct0.42;成年女Hb110g/LRBC4.0×10^12/LHct0.37。孕妇:Hb100g/LHct0.30

贫血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最早出现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和困倦,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皮肤黏膜苍白。随着贫血加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心脏功能。

2.科学用药:铁剂服用的正确方式

铁剂最好在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刺激。建议配合维生素C或果汁服用,因为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率提高2-3倍。但要注意避免与茶、咖啡同服,其中的鞣酸会抑制铁吸收。

服用铁剂时需注意保护牙齿。液体铁剂要用吸管服用,并及时漱口,防止牙齿着色。服用铁剂后大便会变黑,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一般补铁治疗需要持续3-6个月,即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足储存铁。

3.生活管理:打造补血友好环境

休息调理要根据贫血程度区别对待。轻度贫血患者可保持日常活动,但需增加午休时间;中度贫血要适当减少活动量;重度贫血则需卧床休息。活动时若出现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平卧休息,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

贫血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使用软毛牙刷,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居室通风,控制探视人数。每日监测体温,注意有无感染迹象。

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可考虑输血治疗。输血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有无发热、寒战等输血反应。输血后患者可以循序渐进地恢复活动能力,从床上活动开始,逐步增加至日常生活自理。

4.饮食调理:补血食材全攻略

优质补铁食物包括动物肝脏、红肉、动物血制品等血红素铁,以及黑木耳、芝麻等植物性铁。建议每周摄入2-3次动物肝脏,每次50-100克。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可显著提高铁吸收率。

蛋白质是造血的重要原料,贫血患者每天应保证1.2-1.5g/kg体重的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牛奶、鱼肉、豆制品等。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避免蛋白质被当作能量消耗。

饮食禁忌同样重要。要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减少高纤维食物与铁剂同食;限制高脂肪食物加重消化负担。烹饪时最好使用铁锅,可以增加食物中的铁含量。

5.特别护理:不同人群的补血重点

孕妇贫血要特别注意叶酸和铁的补充。建议孕中期开始每日补充30-60mg铁剂和400μg叶酸。饮食上要增加瘦肉、深绿色蔬菜的摄入,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老年人贫血往往被其他慢性病症状掩盖。要特别注意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潜在病因。饮食上要保证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和铁,必要时可选用氨基酸螯合铁等吸收率高的补铁制剂。

儿童贫血会影响生长发育。婴幼儿要适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学龄儿童要保证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青春期少女要特别注意经期铁的补充。补铁同时要预防便秘,可适当增加水果摄入。

6.预防复发:长期管理策略

贫血治疗达标后仍需定期复查。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和铁储备的变化。有慢性失血风险的人群更要坚持长期随访。

建立科学的饮食记录习惯。记录每日铁、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情况,确保营养均衡。可以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方案。

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推荐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

通过科学的营养管理、合理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贫血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请记住,补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让我们用科学的“补给地图”,帮助血液重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