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脑出血后,家属必学的“三不三要”护理法!

作者:袁青青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1:41:271136次浏览[发表证书]

脑出血,这个看似突然降临的健康危机,给患者和家属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有效的护理不仅关乎康复的速度,甚至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愈后。作为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脑出血患者家属必学的“三不三要”护理法。

1.“三不”护理法

1)患者不可随意搬动:脑出血发生后,患者脑部血管破裂,局部形成血肿,随时可能压迫周围脑组织。若随意搬动患者,搬动过程中会使脑部出血量增加,进而加重病情。

2)患者不可仰面:脑出血患者仰面平卧时,头位偏低,会加重出血;并且,仰面平躺易使舌根后坠,从而引起窒息。

3)不可给患者乱用药:脑出血患者家中一般有降压药、扩血管药物等,若血压降低过快,或者使用扩血管药物、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会加重脑出血。

2.“三要”护理法

1)要密切观察病情。①瞳孔观察:脑出血患者瞳孔观察极为重要,它是反映颅内高压危象的关键指标。观察双侧瞳孔时,需看其是否等大同圆以及对光反射的灵敏程度。若双侧瞳孔缩小固定、形状规则且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桥出血所致;若双侧瞳孔散大且直径在6mm以上、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则可能是脑干损伤或小脑扁桃体疝形成。②意识状态观察:意识改变反映病情的恶化与好转,是判断病情进展的重要指征。脑出血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睡、意识朦胧、嗜睡到昏迷等不同程度。昏迷快且深者,应考虑内侧型出血、脑干出血或大量出血;昏迷浅者多见于脑叶出血。护理人员需通过与患者交谈、对话、呼唤以及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等准确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这对及时诊断并做出相应处理、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③生命体征观察:认真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变化有助于病情诊断并及时处理。部分患者出现高热甚至超高热,是体温中枢调节障碍所致。患者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大、血压升高时,提示颅内压增高。同时要准确记录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越大。

2)要预防并发症。①泌尿系统的预防与护理:脑出血病人因意识障碍活动受限,极易发生尿潴留。一旦发生,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2小时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且要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进行尿培养。②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脑出血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特殊,口腔、鼻腔、咽部分泌物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就很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所以要及时地清理这些部位的分泌物。为了更好地防止误吸和痰液堆积,要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当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每2小时就要为患者翻身拍背1次。翻身拍背能够有效地促进痰液的松动和排出,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如果患者呼吸道有分泌物或者误吸物,就需要使用吸引器将其吸出。而对于那些痰液黏稠不容易吸出的情况,可以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③褥疮的预防与护理: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拍背,一般每2-3小时1次,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擦等动作以免擦破皮肤。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用温水热敷按摩或用50%酒精按摩,预防褥疮;若有破损,局部涂抗生素,每日红外线照射2次,也可用1%龙胆紫或无菌纱布覆盖,同时勤换床单等。

3)要做好康复护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肢体锻炼,循序渐进地进行患肢坐、立、行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对失语患者要及早进行语言训练,护士应经常与家属一起同患者交谈,并向家属介绍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坚持训练。

脑出血后的护理工作艰巨而重要,家属掌握“三不三要”护理法是患者康复道路上的有力保障,希望每一位脑出血患者的家属都能认真学习这些护理知识,为患者的早日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