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威胁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危重疾病。黄金抢救时间仅120分钟,在此期间若能迅速开通血管,可挽救大量濒死心肌,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心衰风险。因此,掌握心梗的早期识别与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心梗的预警信号
约50%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会出现乏力、胸闷、心悸等前驱症状,尤其是原有心绞痛者,疼痛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可能突然加重,且硝酸甘油效果变差。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大汗、血压波动,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疲劳或消化不良,导致错失早期干预机会。
2.核心症状:胸痛与全身反应
(1)剧烈胸痛: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常伴濒死感。约20%患者(尤其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无胸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或晕厥。
(2)全身症状:坏死心肌释放的炎性物质可导致发热(38℃左右)、白细胞升高,通常于发病24-48小时出现。
(3)胃肠道症状:下壁心梗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胃炎或胰腺炎。
(4)致命并发症:包括室颤(猝死主因)、急性心衰(32%-48%患者发生)及心源性休克(死亡率超80%)。
黄金120分钟: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1.为何120分钟如此关键?
心肌缺血30分钟后,细胞开始坏死;1小时内坏死面积达20%;6小时后坏死率达70%-80%。每延迟1分钟开通血管,死亡率增加1%。研究显示,若在发病90分钟内完成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超过12小时再干预,则效果显著降低。因此,国际指南强调“门-球时间”(入院至血管开通)应控制在90分钟内。
2.抢救措施分秒必争
(1)现场急救:4个关键步骤
①立即静卧:停止一切活动,半卧位减少心脏负荷,避免猝死风险。②快速吸氧:家用制氧机调至4-6L/分钟,维持血氧饱和度>90%。③谨慎用药:血压>90/60mmHg者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5分钟1片,最多3片),但切勿盲目服用阿司匹林(需排除主动脉夹层)。④紧急呼救:拨打120时明确说明疑似心梗,优先选择具备PCI能力的胸痛中心。
(2)医院内救治:与时间赛跑
①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立即启动再灌注治疗。②首选PCI手术:通过冠脉造影定位堵塞血管,植入支架恢复血流,理想情况下“门-球时间”<60分钟。③溶栓治疗的取舍:若无法在120分钟内转运至PCI医院,应在30分钟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但出血风险较高。
三大常见误区,可能致命!
1.忍一忍就过去
不要因症状缓解而延误就医,殊不知短暂缓解可能是暂时性血管再通,随时可能再次闭塞。胸痛超15分钟必须就医!
2.自行驾车去医院
心梗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室颤,驾车途中猝死风险极高。救护车配备除颤仪和急救药物,可提高50%生存率。
3.错误自救方法
(1)用力咳嗽:增加胸腔压力,可能诱发心脏骤停。
(2)捶打胸口:加速心肌耗氧,扩大梗死面积。
预防胜于抢救:远离心梗的7道防线
1.控制三高:血压<140/90mmHg,LDL-C<1.8mmol/L,空腹血糖<7.0mmol/L。
2.戒烟限酒:吸烟者心梗风险增加3倍,每日酒精摄入应<25g(男性)/15g(女性)。
3.科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4.地中海饮食:多吃深海鱼、坚果、橄榄油,减少红肉和精制糖摄入。
5.心理平衡:长期压力使冠心病风险增加40%,可通过正念冥想减压。
6.定期筛查:40岁以上每年查冠脉CTA,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监测。
7.夜间警报:凌晨4-6时是心梗高发时段,起夜时动作宜缓慢。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识别预警信号、避免错误操作、第一时间呼叫专业救援,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心脏。记住:“1”个电话(120)、“2”小时黄金期、“0”拖延——这份急救知识,或许能挽救你或家人的生命!